在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中,對家庭的結構模式有如下劃分:一是核心家庭:由父親和未婚子女構成的家庭;二是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對已婚子女組合而成的家庭;三是聯合家庭:由夫妻與兩對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四是其他家庭,指上述三種類型以外的家庭。
家庭中有幾對夫妻,就有幾個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穩定。卻并沒有“原生家庭”的相關說明。
可能是我學習心理學時間太短,接觸到的理論太少,我一直沒有找到確切的原生家庭的概念出處。在網上搜了搜相關的說明,大致解釋都符合核心家庭的概念,那就暫時借用“原生家庭”的概念一用吧。
關注到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其實是因為一段時間內,集中看到了太多論述“你為什么不(幸福、自信、快樂等等所有褒義詞都可以代入)?都是源于原生家庭的影響!”的各種文章,聽到身邊朋友把原生家庭影響的論調奉為圭臬。
聽多了,就開始反思:這個結論正確嗎?這個結論有用嗎?
凡是相信一切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在影響著我的人,都是用著果因論在解釋現在的結果。越解釋,就能找出越多的論據——就是因為我的原生家庭不好!我的父親(母親)導致我現在變成這樣!
講個小故事。有個父親,家境赤貧,卻還酗酒好賭,每次喝醉賭輸都要暴打自己的三個兒子以發泄怒氣。三個兒子長大以后,卻成為了截然不同的人。老大成為了一名成功人士,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他說:我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因為我的父親。我不能讓我的妻兒重溫我小時候的厄運。老二成為了和父親一樣的人,他說:我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因為我的父親。我跟著這樣的父親,只能變成他一樣的人。老三一直是孤身一人,他說:我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因為我的父親。他沒有教會我怎么樣做一個好的丈夫,一個好的父親。我不敢走入婚姻,怕自己做不好。
誠然,故事只是故事,但現實中不乏實例。只是不知,你是兄弟三人中的老幾?
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是好是壞,是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
如果時至今日,已經成年的你還相信“凡是~~~,都是~~”這種結果和論調,那我只能說,你開心就好。
很多的時候,我們希望有一種理論,可以將我們的現狀“合理化”,讓自己獲得心靈上的平衡。原生家庭的解釋,看起來,在這方面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我們能夠在回憶中自圓其說,畢竟誰也沒有辦法將已經過去的事情重來一遍。我們固執地相信自己的回憶就好。但其實,記憶是個很不靠譜的東西。事實上,我們會重構記憶。我們從記憶片段開始重構記憶,就像是拼圖玩具的碎片一樣。然后我們在重構事件的時候會利用這些片段來填補記憶的空白,就好像我們確實記得它一樣。大多數的時候,記憶重構都會進行得很順利,以至于我們根本意識不到有多少記憶的內容實際上是重構的結果,有多少記憶是真實的再現。(不信?你可以閉上眼睛,在心里回憶一下你最常見的硬幣,或者是紙鈔的圖案,然后再對比一下,看看差異有多大。)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大,但再大,它也只是個外因,承擔不了你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責任。原生家庭不是個筐,沒有辦法什么都往里面裝。
我們可以用雞蛋孵出小雞,卻永遠無法用一顆石頭孵出小雞。我們可以種下一顆柳樹,卻永遠都不能期待它長成楊樹。
能改變你的,不是一本書,不是一個課程,不是一個導師,他們都只是誘因。能改變你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