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感受力》
? ? ? ? 晚飯像往常希望開始,爺爺一只手把碗推到桌子中間,一只手去夾菜。
? ? 媽媽看到,說了一句:“另一只手把碗端起來夾菜,不行嗎?” 爺爺表面上無任何波瀾,就像沒有聽到這句話,內心里不知道有多少波濤洶涌的情緒,媽媽走了以后,爺爺嘟囔說:“我就是裝聽不到,她一張嘴,最喜歡嘮叨別人”
? ? 這種場景在我們家,從小到大都一直在上演,是最常見的情景,冷暴力,比大吼大叫還要讓人窒息的空氣,明明心里一肚子生氣,憤怒,不爽,憋著,每個人用冷漠的臉色,回應彼此,用臉上的情緒去控制彼此。
? ? 這種冷暴力,讓 大家明明是一家人,卻都讓對方對彼此寒心。
? ? ? 爺爺對奶奶,爸爸對媽媽,爸爸對我和妹妹,這種關系模式也會投射到我與人相處的人際關系上。
? ? ? 我看到一代一代的循環,情緒來了,每個人都逃避,壓抑,一直忍到不能忍,到最后爆發。
? ? ? 曾經,我想離開這個家,再也不想回來,想擺脫這個冷冰冰的房子,這種冷冰冰的空氣,讓我感受到特別沉重,沉重的就像一座大山壓在心里,壓抑著你,慢慢的讓你縮成一團,讓你變得不愿去表達和打開內心,與家人能說的是“吃飯了”“噢”“叫你爺爺奶奶吃飯了”“把這個給你媽拿過去”…………這些交流,你也會慢慢變得沒有感受力,失去感知別人情感的能力。
? 曾經我的媽媽對我說:“你是不是冷血動物”,我無法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感受到原來對方需要我的幫助。最可悲的是,曾經,我連自己都感知不到,就像一個機器沒有情感,沒有情感指的是,沒有關愛能力,無法關愛別人,也不知道怎么關愛自己。
? ? 當我開始接觸家庭教育,通過看孩子去看自己,通過父母教育孩子方式,看自己被教育的方式,通過原生家庭看現在自己,我才慢慢開始探索自我,了解自我。
想法,感受,需求,期待,事實,
從每件事中剝洋蔥,剝,去看自己的核心是什么(獨立自主,價值感,聯結,生命力,安全感)
? 這個故事很沉重,放在開頭,是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感受力的重要性,甚至于我自己覺得一個人的幸福程度,也都與感受力有關。
如果你想學習感受力,那么我推薦你跟世界上最具有感受力的人學習。
是誰呢?
答案就是:你的孩子。
? ? 孩子他們有著敏感的捕捉人感受的能力,而且孩子的表達感受力,也是最真實的人。
? 如果你生氣了,孩子立馬就能感受到你的情緒,放家里的關系有些微妙的變化,孩子也能捕捉到,孩子是有著很強的感受力。裙子向孩子學習。
? ? ? 但成人往往做的不是學習,而是扼殺的舉動,扼殺孩子的感受力,“不可以哭” ,“哭什么哭”,“你再鬧,就把一個人丟在這里”,“要聽話,要乖不可以發脾氣”…………
? ? 讓孩子慢慢變成,壓抑情緒,壓抑需求,不表達自我想法,或者沒有自己想法,一直在乎別人,通過別人評價,來構建自己的評價,以別人感受為感受,以別人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變成一個被外界影響,沒有自我,沒有感受力,沒有幸福感的人。
? ? 感受力是一種能力,孩子與生俱來,請保護,而不是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