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茲 Frantz(2016)
導演:弗朗索瓦·歐容
類型: 劇情(法國 / 德國)
豆瓣評分:8.0
本文首發于個人微信公眾號:柴頓的黑咖啡
寫在前面
情人節將至,特地找了一些愛情類的電影。起初奔著歐容導演之名以及豆瓣8.0高分而來,但沒料到會被深深吸引(畢竟類似主題的電影大多如此)。除了主題耐人尋味,片中的音樂、畫面、人物和對話都富有感染力。除了結尾實在有點難讀懂以外,主線劇情將一個情感錯雜的故事講得細膩而動人,感動地我馬上寫了篇文章來回味下。
前些天跟朋友討論關于電影的話題:關于“愛”這一類感性又宏大的電影,若不是細水長流,又怎能把這終極的主題講得有那么一點點啟示和感動?
一重身份,三層矛盾
故事始于一戰后的德法:德籍遺孀安娜正因未婚夫弗蘭茲的犧牲而悲痛,法國男子阿德里安神秘地出現在弗蘭茲的墓碑前,獻花、吊唁。對于德國人而言,阿德里安的出現是不被歡迎的,戰爭帶來的創傷會給民族關系留下長期的疤痕。
令人意外的是,阿德里安帶來了弗蘭茲生前的往事——巴黎的詩酒年華、盧浮宮、小提琴……兩人似親兄弟一般,不僅興趣愛好相似,還有同樣的性格。因此,對于安娜以及弗蘭茲的父母霍夫邁斯特夫婦而言,阿德里安又似故人歸來,有著令人矛盾的親切感。
安娜、霍夫邁斯特夫婦、以及以克魯茲先生為代表的法國路人(還有后續出現的德國路人),分別象征著愛人、家庭和民族,被寓以各不相同的主題。阿德里安的出現,一下觸發了三重矛盾,劇情已開始便層次錯雜。
主線自然是安娜與阿德里安的劇情。盡管有本能的民族排斥感,阿德里安的到來填補了她記憶中關于未婚夫的空缺,也彌合了些許心中的悲痛。詩句、音樂和風景,這些原本隨著弗蘭茲而去的美好事物,此刻似乎被阿德里安帶了回來,分擔了積壓已久的痛苦。所謂日久易生情,安娜后來心生愛慕,也是意料之中、情理以內的吧?
不過愛的萌生總是溫雅而含蓄,因此影片前半段的焦點并不在安娜身上,而在于弗蘭茲的父母。霍夫邁斯特醫生本不接受這個法國男子,他說:“每一個法國人,都是殺死我兒子的兇手”。但是霍夫邁斯特最終還是被打動,不僅接受了這個法國青年,還以父親的方式相待,仿佛他就是兒子弗蘭茲一樣。
最后,最簡單直白的一層矛盾象征著民族和國家。以克魯茲先生為代表的法國路人,有著戰爭帶來的民族意識,對于阿德里安自然少不了冷嘲熱諷。尤其在看到安娜邀請阿德里安到德國人的舞會時,克魯茲先生憤恨地自責安娜“不知廉恥”。不過這層矛盾在影片的后半段,因為霍夫邁斯特醫生的感召而逐漸化解,也是寓意著民族間的包容和信任。
救贖與謊言
前面提到,阿德里安的出現給安娜和老夫婦都帶來了快樂和慰藉。然而劇情出現了轉折。
阿德里安向安娜坦白事實:原來他和弗蘭茲并不相識,而他正是親手殺害弗蘭茲的兇手。德法戰場上,躲避炮擊的阿德里安逃入戰壕中,卻遇到了也在倉皇逃跑的弗蘭茲。兩人驚恐對視,而弗蘭茲并沒有舉槍也沒有上膛。阿德里安出于恐懼,在短暫對視之后毅然地槍殺了弗蘭茲。
阿德里安為此背負深深的罪惡感,因為他無情地殺了一個沒有任何惡意的人,盡管那個人來自敵軍。他在弗蘭茲身上找到了后者寫給安娜的絕筆信(軍人上戰場前會寫下遺書),并因此得知了弗蘭茲的親人和住處。前往弗蘭茲的墓碑獻花吊唁,正是阿德里安尋求救贖的方式。
阿德里安編造的謊言——盧浮宮、小提琴和詩,也是救贖的一部分,期許為弗蘭茲的父母和未婚妻帶來一點安慰感。這卻令他內心的痛苦又加深一層。直到被罪惡感壓垮,他終于忍不住向安娜說出了真相,希望尋得寬恕。
寬恕與謊言
真相讓安娜陷入了糾結。寬恕弒夫的兇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并且,霍夫邁斯特夫婦得知真相又會作何反應?
面對阿德里安和霍夫邁斯特夫婦,安娜構造了雙重謊言:一方面她不想讓真相擊垮著這對夫婦,于是隱瞞了事實真相;另一方面又不能輕易寬恕阿德里安,便選擇了回避和拒絕他的請求。安娜也在獨自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更何況她的內心深處對阿德里安也有了一絲愛慕之情。安娜的謊言讓她陷入更深的悲痛和糾結,但是保全了老夫婦的快樂和幸福,也讓阿德里安虛構的“德法友誼”得以長存,間接地成全了和平和信任這一宏大主題。
這兩個謊言貫穿影片的后半部,直到末了也未被揭開,即使安娜最終用愛和寬容接受了阿德里安的救贖。其實,這本來是個挺套路的劇情,但是在歐容導演的鏡頭下演繹得相當有感召力,情感的表現清澈而凝練。
自殺者
影片的結局是最最耐人尋味的,甚至有點費解:安娜乘上返回德國的列車,阿德里安在站臺上向她告別,告訴她:“要快樂,安娜”;霍夫邁斯特夫婦收到安娜的來信,講述阿德里安在巴黎管弦樂團和盧浮宮的故事;最后一個鏡頭——安娜和阿德里安一同在盧浮宮中欣賞一幅作品,畫面定格在馬奈的作品——《自殺者》上,安娜說:“是它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
《自殺者》是Manet鮮為人知的一幅作品,并且也不收藏在盧浮宮。導演為了劇情需要,特地安排這幅作品出現在劇中肯定別有深意。
關于這幅畫,三聯微信公眾號有篇影評如此說道:
“這幅畫現藏于蘇黎世,很少與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歐容為了劇情需要,把它的復制品放在了盧浮宮中。因為放下槍支拿起提琴是一種自殺,舍棄辯論選擇詩歌也是一種自殺,在這個充滿沖突和威脅的世界里,要舍棄自我防衛而選擇敞開胸懷常常是一種自殺行為。所以很少友人放棄戾氣而選擇愛與藝術,所以我們常懷仇恨與后悔。但這種“自殺”是真正的涅槃,是人類得以遠離痛苦的唯一方法,在盧浮宮無數藏品中,只有選擇《自殺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這便是《弗蘭茲》中的吶喊,也是歐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題,導演以他自己俏皮的方式告訴我們,放棄暴力和仇恨,讓愛與藝術把色彩還給生活,還給世界。”——陳憑軒:《所有那些,對愛與藝術的信念》
阿德里安虛構的故事里,他和弗蘭茲在盧浮宮一同欣賞這幅畫作——“一位頭部后仰的年輕男子”;而后安娜獨身前往巴黎,在盧浮宮見到了這幅畫作;最后一次出現這幅畫作便是這個費解的結尾,這個結尾宛若幻想,又勝似現實。
影片中,安娜曾嘗試自殺以解脫。經歷重生之后,她勇敢地踏上了前往巴黎的列車尋找阿德里安。這一劇情的轉折,我猜是從悲痛和自棄中走出來,去尋找愛和給予寬容的象征吧,也正是印證了《自殺者》背后的深意——涅槃重生?
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阿德里安的過去,但我猜測在前往德國救贖之前,他也是經歷了一番艱精神折磨。因恐懼和懦弱而下手殺人,這恐怕讓他難以釋懷,也許也曾尋求自殺、以求解脫。但是,在經歷自殺之后,他也勇敢地走上救贖之路。
這個結局,還有《自殺者》這幅畫,真的令人尋思。但是雖然內涵很迷人,結局的劇情還是讓我有點措手不及,有點太出乎意料了。
結語
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她的情感表達細膩而不做作,主題也是值得一品。并且,黑白和彩色切換這種俗套的手法也用得很自然,恰到好處地寓意著現實的殘酷和幻境的美好。
盡管這部電影的劇情還是有些許弱點和漏洞,但是一部好的電影不需要面面俱到、極致完美,只要能拍到人心的深處,再教科書式的劇情也不足為缺點。
2017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