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是一個布偶貓一樣的女孩子,溫柔,乖巧,讓人心生親近。
前幾日我在火車上閱讀岳南的《風雪定陵》,書寫得委實太好,歷史和考古來回穿插,結合《萬歷十五年》尤其有味道。四個小時不到差不多看了一半,找到了傳說中漢書下酒的感覺。不由給喵喵感慨,最近沒有那么喜歡岳南了,不過書確實好,精彩。喵喵天馬行空,說《弗蘭茲》很好看,電影。
當時我就想回去看的,上次看《驢得水》也是喵喵推薦,看完后被知識分子面對世事的高尚和齷齪一念間的變化刺激得不忍直視了。喵喵引用了《叫魂》里面的一句話,很精準。時至今日,我每有念頭想為《驢得水》寫幾句,仍然始終力不從心,不敢勉強。
喵喵現在的文章寫得越來越好,從心而出,像是山泉從巖石溝壑里淌出來一樣,很清凈。隔夜她就給我分享了這篇觀《弗蘭茲》文章。
弗蘭茲是一部法國電影,百度介紹是以一戰后的法國為背景,寶拉·比爾飾演的德國女人因未婚夫的慘死而悲痛欲絕,這時,皮埃爾·尼內飾演的神秘法國男子卻悄然出現,默默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獻花,兩人也就此揭開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
我稍加整理,在征得同意后,把她的觀后感分享了出來,很打動人心,希望大家喜歡。全文如下: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自己已經可以靜下心欣賞這種在平靜劇情中刻畫著人物細膩情感的電影。113分鐘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一切都那樣自然平靜的發生著,卻讓我動容數次,意猶未盡。對于弗蘭茲父母慈祥善良而動容、對于安娜堅強從容而動容、對于悲寂中愛情猶存的動容、對于戰爭后生活還要繼續的動容、對于黑白中藝術帶來的精神色彩而動容……太多,太多。我們生活在一個精神如此豐富的世界中,這樣的豐富是藝術家給予的,更是每一個至真至愛的“我們”給予的。
好似看所有的戰爭題材電影,基本表述的都是這個主題,不論戰勝方還是戰敗方,沒有一個國家的民眾是歡心的。
阿德里安在德國旅店遇到的高唱戰曲的德國人,安娜在巴黎餐館遇到強烈感染力的馬賽曲。而兩個人分別在不同國家,被冷眼相待時的窘迫和落寞,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這場本與安貧樂道的人民無關的德法之戰,粗魯的剝奪式的讓大部分人卷入其中,要么親赴戰場,要么親人悲痛,在戰亂之中,每一個人都感受著死亡和痛苦,沒有一個人是這政治運動的受益人。
就像弗蘭茲父親所說:我們的兒子都戰死于戰場,我們痛恨法國人,但對于法國那些戰死于戰場的人,他們的父親應該痛恨誰?我不知道我應不應該有這樣的世界觀,對于戰爭,我們也許應該站在更廣的社會領域去看,無論哪里發生、什么理由發生,其實都是全人類的災難,我們都應該去反思。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避免戰爭,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去理解去抗爭。其實我一直都知道生活是現實冰冷的,競爭也沒有什么和平友好,你不思進取總有一天會被取代,和平年代取代你的就是你的資源、你的機會成本被他人剝奪,戰爭年代取代你的就是你的國土、你的安全、甚至你的生命被他人剝奪。不去侵犯,但至少能保護,我想我們也許能做的最多也就是這樣吧。這是一個沒有受益的事件,希望更多的人從中是反思與寬容、而不僅僅是仇恨與記恨。
自從看過林達先生《像自由一樣美麗》之后,我對藝術的崇敬之情就未褪減過,感受著人們在最痛苦時,藝術帶給人們最終活下去或走出來的強大精神依托時,我常常動容。
我經常會悔恨自己不會繪畫或樂器,因為內心情感豐富的我,竟然沒有一種可以抒發的渠道,我一直認為這是上天對我最大的懲罰,也是我至今為止最大的遺憾吧。電影中兩種藝術一直貫穿全片,一是小提琴的C調夜曲,一是馬奈的《自殺》,電影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彩色畫面,其中阿德里安為弗蘭茲父母拉琴時出現,最后安娜自我重生后再次欣賞馬奈作品時出現。我想作者也想用這樣的短暫可貴的色彩,來表達人們在充滿殘酷的現實中,總會有被生活的實感浸潤的歡喜時刻,這是難能可貴的,尤其身處絕望之中的人們。
同樣對于藝術與文學的熱愛,安娜將對弗蘭茲的情感移情到了阿德里安那里,兩個有共同精神世界的人,僅僅通過對弗蘭茲的緬懷,兩人便可心心相印,但現實是阿德里安是殺死弗蘭茲的敵人,來德國是想得到救贖。更現實的是阿德里安孱弱自私的性格讓他沒有勇敢的遵從自我內心的愛。也許這就是生活吧,把你帶入生活的低谷,又給你活著的希望,這希望也許來自愛人、也許來自藝術、但更可靠的應該是來自你自己的內心。
看完整個電影,我覺得自己可以明白,為什么弗蘭茲父母可以像對待自己女兒一樣對待安娜,我想說安娜是絕對配得起這份愛的。
從電影的一開始,安娜就在無時無刻的不表達著對弗蘭茲的愛,小心保留著每一封信,時刻去弗蘭茲墓地栽花澆水,背誦著他們共同的詩歌,在他墓前發呆、看書……
這每一個細節,都表現著安娜對于情感的執著與單純。當明確自己對阿德里安的感情時,安娜義無反顧,看到其未婚妻時,她又從容不驚。我真的太愛這個角色了,尤其當得知阿德里安是殺害弗蘭茲的敵人時,自我情感的掙扎后,依舊欺瞞著已經傷痕累累的慈祥的父母,趕赴巴黎時,又欺瞞著想要得到救贖的阿德里安,大家原諒了他。兩面的謊言,讓我們看到了安娜的善良與純凈,整個的黑白色調,加上謊言與回憶,讓我會不自覺的感覺這世上最色彩斑斕的也許只有回憶和謊言。
這是觀看歐容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登堂入室》。歐容選擇了一個已經戰死之人的名字作為電影的片名,通過他周圍所有人對其描述,逐步帶我們進入電影中去。
黑白的電影色調讓我們無時無刻感受著戰爭背景下人們的壓抑、苦悶。片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彩色畫面,讓我們感受生活中片刻歡愉的輕松與喜悅。喜歡歐容鏡頭下女主角的堅強、執著、從容和勇敢。
整個電影中,你似乎感受不到女主角的情感波動,對待一切事物的坦然若素。兩次的情緒激動,一次是生活絕望時選擇投湖自盡被救,岸邊情緒波動,但回到家中又從容應對;一次是為愛前往巴黎,但發現阿德里安已有未婚妻時,內心波動,但表面依舊平靜優雅。把一切情感都埋壓于心底,善良的向著雙方說謊,自己堅強的承擔著生活中唯一的現實,而后在陣痛中獲得了自我的重生。一開始我認為這是一部男女主人公共同重生的電影,直到最后,我才明白歐容的“女權主義”,對于女性的堅強、勇敢、從容的贊美。而這一切也是我最動容之處。
希望我們都能如安娜一樣堅定、勇敢、從容、善良,愿經歷過涅槃的我們都能獲得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