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個當母親的拍下的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是兩個小姑娘,一個三四歲,一個差不多兩歲的樣子,兩歲的小孩是她朋友家的姑娘,因為一件玩具兩個小孩都想玩,做母親的很自然的對自己的小孩說:你比妹妹大,你應該把玩具讓給妹妹,讓她先玩,你要懂事,明白嗎。
最終的結果是較小的姑娘拿到了玩具,事情得到了和平解決。評論一片夸贊,說孩子真懂事,可是,我想,沒有幾個人注意到小姑娘松開玩具時在眼眶中打轉的淚水以及一臉委屈的表情。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很多,我們從來都遵從著大的讓小的的原則,畢竟我們從小就是這樣被教育的。
可是在孩子懵懂的世界里,是想不通這件事情的,為什么我們差不多大小,我只比她大一點點,我就應該懂事?我為什么要懂事?懂事的結果是我明明得不到我想要的?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并沒有那么多的觀念與規則,很大一部分孩子,其實都覺得自己懂事是受了委屈了。
02
我們從小學到的孔融讓梨,作為最正面的教材教育我們懂事,這應該是每個孩子的童年都被父母教育過的故事。
小時候懵懵懂懂的,大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可是現在想想,孔融為什么會拿最小的呢?除了我們熟知的版本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網上流傳很廣的是分到梨之后,孔融的哥哥們摸著孔融的頭說:弟弟長大懂事了,要是你以前都向今天這樣,我們還會打你嗎?這種結局直接就顛覆了原有的觀念,吃小的也沒什么,總是免了一頓打,所以還是懂事的好,因為小委屈總是好過大委屈。
父母拿著一堆大小不一的梨,在不切碎的情況下,自然有一個人拿最小的,這本來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分配,畢竟總有一個小孩覺得自己受了最大的委屈。
而孔融的懂事,便是他自主的選擇了做那個承受委屈的人。
03
所謂的懂事,就是要在不公平的情況下,有一個人做出讓步,縮小或者放棄自己本應得到的那份蛋糕,來求得事情的“圓滿”解決。
上升的機會,你要按資排輩,讓年齡大的人先上,這就是懂事。
獎勵的時候,給年輕人一個機會,給他們工作上添加一些砝碼,這就是懂事。
深夜應酬,你心甘情愿的去了,陪著客戶喝到盡興了,這就是懂事。
可是,事實上是,你明明有資本有實力可以升遷,有功勞可以拿到獎勵,有可以回去陪家人的權利。
為了大局觀,為了同事朋友間的穩定,所以你就應該舍小為大,你要懂事,你就應該受點委屈。
可是你根本就不想懂事,因為受委屈的感覺一點都不快樂。
04
懂事的孩子不但沒糖吃,還要承受最大的委屈。
你夸他懂事,可是你有沒有問他,他究竟有沒有自己主動要求懂事,有沒有要求要拿到“好孩子獎”?
當觀念成為一種束縛的時候,懂事就變成了受委屈的同義詞。
現實的世界是,無理取鬧者往往成為最大的贏家,而懂事的孩子只能心懷委屈的看著他風光一把。
可是,長久的懂事所積壓在內心的委屈一旦到大臨界值,誰能預料到會是怎樣的一種結果。
沒有人天生愿意懂事,尤其是當懂事的人成為可以被最先犧牲掉的那一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