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盲點:
1. 自己的“學習怪圈”:感興趣了/覺得自己需要了——就去學——學到一些,有所改善——滿足了——放下——所以形成小格局
想起自己讀 《怎樣閱讀一本書》,反復讀過4,5遍:用檢視閱讀的方法快速得到一本書的內容框架,然后再細讀這本書,遇到問題時再重讀這本書,大致內容知道了,且也能用在學習上,例如,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快速通過一門考試,便開始心中竊喜。后面卻再難有提高。歸其原因,終究在“慢”功夫上下的不夠深,沒有像老師那樣,對關鍵的概念做足夠的分析,對內容做更深入的拓展。
2.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
加深認知深度 V.S. 提高理解力
提升認知深度是一件好事,但具體要怎么做,從第一步“提高理解力”開始吧~
3.? 怎么讀慢書?
困境:3.1 雖然一直都知道,“less is more”,“慢 即是快”,但到底怎么做卻一直不得法,唯一知道的途徑就是刻意訓練。
? ? ? ? ? ? ? 3.2? 對于刻意訓練,好處知道,到底怎么去訓練,我也不知道。
? ? ? ? ? ? ? 3.3? 讀了很多書,腦子里卻總是一片空白,總有種白讀了挫敗感。很羨慕那些能把讀過的書不僅能信手拈來,而且能實實在在用在生活中,比如福爾摩斯,能整合他所學到的知識,再加上仔細的觀察,進行分析,得出概率很高的判斷。
破解:需要充分的積累大量的底層概念,然后被認知驅動,才能做到不僅讀的快而且理解深刻。
實例:我學《怎樣閱讀一本書》得到的不過是方法,而老師得到的,卻是底層規律——如何把理解力提高到和作者一個認知層次;在整本書的學習過程中,他都是以這個點來做積累的。積累好了,便可以進行知識轉移到傾聽中去。例如,在分享中,老師反復提到了“認知緊張度”這個概念,并用來解釋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思考習慣,這就是知識轉移的力量。
4. 提煉下一步的目標
4.1 培養秩序感,破解每天自己打臉,啪啪的~把“每天閱讀2h,培養秩序感”作為管理目標
4.2 用習慣培養訓練營里學到的技術和方法,做一個“30天培養每天閱讀2小時的讀書習慣”,改變自我放飛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