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我們的閱讀

? ? ? ? ? (一)我們為什么要讀書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廣閱讀、出版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一天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出生和去世的紀念日,又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里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這個特殊日子的確定,體現了國際組織對讀書的重視,可謂意義深遠。書籍承載著每一個民族的光榮和夢想,實現著人的情感、價值、思想、智慧的提升,它涵蓋古今中外,蘊藏形象與抽象,當下與縱深,是人類最完備、最系統的知識寶庫、思想殿堂。

蘇聯作家布羅茨基曾說過:“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事實的確如此。凡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大多數都是熱愛書籍的民族。據說猶太家庭會在嬰兒誕生之后,給他們舔食書頁上的蜂蜜,以此讓孩子品嘗到書本的香甜。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崇尚讀書的民族,作為猶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發展指數高居世界第21位,中東第一位。猶太民族在兩千多年的顛沛流離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門德爾松和弗洛依德等無數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及藝術家,在歷屆諾貝爾獎得主中占有驚人的比例,屢創世界財富奇跡,這與他們酷愛讀書是分不開的。據有關權威調查顯示,最近六年來,以色列每人每年平均閱讀圖書64本,日本40本,而在中國識字人群中卻僅僅只有5本,包括學生的教科書,以及各種專業書籍。閱讀在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而在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提倡閱讀風氣,提高閱讀能力已經成為社會改革的重點。在英國、美國、日本、新西蘭、芬蘭等國家,全民性的閱讀已經蔚然成風。英國將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定為“閱讀年”,努力打造一個“舉國皆是讀書人的國度”,閱讀年過去之后,街上的標語從“我讀”變成了“繼續讀下去”,人們的讀書熱情日益高漲;美國幾乎每一界總統都大力提倡閱讀,克林頓發起“美國閱讀挑戰運動”,布什把“閱讀優先”作為政策主軸之一,聯邦政府召開全國閱讀高峰會,勉勵各州加速培養兒童閱讀能力;在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為“兒童閱讀年”,撥款資助民間團體舉辦為兒童說故事活動,撥款充實學校圖書,促成在上野公園的“國際兒童圖書館”于2003年5月啟用;新西蘭以“分享閱讀”指導初等教育……而在中國,雖然屢屢傳來某某作家簽名售書,某某作品最新上市,某市舉辦“文化節”“藝術節”的消息,但實際上國民的閱讀素質卻在連年下降,此種狀況必然影響到國家教育和綜合國力的競爭,令人堪憂。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人文積淀的國家,優秀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千百年文明的熏陶和書籍的滋養造就了一批批憂國憂民、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擁有寬廣的襟懷和從容的氣度的杰出人才。我們發明了紙和印刷術,并用它來記載歷史和文明。可是,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卻成為不愛讀書的民族,從而導致了我們視野的狹窄、知識的淺薄、思維的僵化、人格的缺失,甚至道德的淪喪。對文本的閱讀從大的方面講,是為國家,為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小而言之,是為個人,為自己的知識豐富和修養提高。閱讀的過程實際就是文化的浸淫和濡染,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使人對生命和世界有更為清澈的認識和關照,而這種積極的影響又可以促進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對于消除社會陋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青少年朋友們,你們是未來社會的主宰,多讀書,讀好書對于你們來說尤為重要,真誠地希望在不久以后,讀書不再是你們的“或然需求”,而是自然而然的成為“必然需求”,成為生活習慣,并貫穿你們長長的一生,使你們終生受益。

? ? ? (二)讀什么,這是一個問題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全球一體化、知識過剩、信息爆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征。諸多的信息使我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于是就出現了很多新鮮的名詞,比如“讀圖時代”、“輕閱讀”、“淺閱讀“、“反閱讀”、“偽閱讀”等等。我們在享受物質文明帶給我們的便利的同時,也逐漸變得浮躁和急功近利。與此相應,讀的內容由文字變為漫畫,讀的形式由研讀變為瀏覽,紙質的媒介傳播太慢,不如“屏讀”來得方便快捷。如此一來,閱讀就莫名其妙地攙雜了聲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甚至干脆徹底“E”讀。這完全違背了閱讀的規律。可以說,這不是真正精神意義上的閱讀。

“快餐文化”是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產物,正如方便面可以充饑一樣,它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提供給人們更多的信息,但是卻沒有多少營養價值可言,長期“食”用可以導致“閱讀不能癥”“厭讀癥”,進而破壞我們健康的閱讀脾胃,于是乎,屈原、孔子、魯迅距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在關注個人生存空間里形形色色的紛爭的同時,逐漸地流失了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人文精神。當我們的信仰開始變得模糊,價值觀開始欹斜,精神世界開始荒蕪貧瘠的時候,我們對于生活和世界就失去了夢想和熱情。美國大眾文化批評家波茲曼稱電視為造就“沙發土豆”的機器,有“不思”、“不靜”、“無遮”三大弊端。依我之見,過分依賴于電視、網絡、漫畫等具有直接視覺沖擊力的介質,人們容易養成“淺思輒止”的習慣,人類的分析理解能力就會降低,智慧和知識水平就會變得單一、幼稚,思維疆域會愈來愈窄,想象力會愈來愈匱乏,思想將如一根羽毛般輕淺,而不會像一池碧波那樣沉靜而深刻。

關于什么是“輕閱讀”,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王肖練曾經作過一段很精彩的詮釋,他說,“輕閱讀”是輕松的閱讀,輕快的閱讀,輕靈的閱讀,“輕閱讀叢書”里的書其實說的都是大白話,話題追隨時尚潮流,讀者喜聞樂見。或許這種書籍就屬于“通俗讀物”?由此我聯想到到20世紀起源于日本的“輕小說”。這是一種以青少年為讀者對象的娛樂小說,內容多描寫校園、青春、奇幻、動畫等,配以色彩鮮艷、造型奇特的漫畫,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最近幾年中國也陸續出現了類似的小說,據說銷量不錯。這無疑是對傳統閱讀理念的挑戰。

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輕閱讀”的確發揮了一定的優勢。它滿足了一部分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感官需求,而且讓讀者獲得了淺層次的精神愉悅和美感體驗。閱讀這類書籍,人們只需享受文字和畫面,很少去思考更深刻更本質的東西,因而讀起來倍覺輕松。如果拿它跟電視網絡作一番比較的話,我覺得它們的閱讀效果可能差不多。畫面提供了視覺享受,情節提供了情感享受,少量的文字(語言)則提供了信息空間,它們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閑時間讀讀并沒有什么不好,但問題是,如果我們過分依賴這種文字(圖畫)帶給我們的感覺的話,我們將失去思考的習慣,養成一種可怕的思維惰性,這對于我們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經典閱讀”可以糾正這種“輕閱讀”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經典作品具有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它會真真正正地引領我們飛升,為我們構建起廣闊的精神家園。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依然會記得屈子悲天憫人的呼喚,依然能在腦中清晰地浮現易水河畔,蕭蕭寒風中壯士一去不返的背影,依然能在每一個菊花初綻的秋日,想起那位氣定神閑、優游快樂的老人,依然能在荷馬史詩的激昂中沸騰起熱血,依然會陶醉在泰戈爾曼妙的散文詩的境界之中……這,足以說明一切。經典會隨時隨地地復活,在我們心靈中播下種子,并且很快成長為蓊蓊郁郁的大樹,為我們遮風擋雨,呵護我們靈魂深處的一片凈土,而泡沫一般的“輕小說“卻做不到。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閱讀一流的作品,可以得到比較高層次的思想情感體驗,而整日徜徉在二三流的文字里,最多只停留在三四流的層面。經典作品猶如大浪淘過的金沙,粒粒都閃爍著思想和精神的光華,閱讀這樣的書,無論對于我們的求知還是做人,都是很有好處的。況且,人的一生本就短促,而世世代代累積下來的卷帙卻如滿天繁星,難以計數,要想讀完所有的書籍是不可能的,我們能讀到的,永遠只是鳳毛麟角。因此,我們要把最寶貴的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書上面,主動地與先哲對話,接受他們智慧與思想的沐浴,這種精神收獲是電視、網絡所難以實現的。

拋開一切浮華的表象,讓心靈以最樸素最原始的形式無限親近經典,我們的內心將會迅速地得到滋潤,如同一粒飽滿的種子,充盈著蓬勃的熱情和生長的力量。伴隨著這樣的情感體驗,我們的審美觀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人文素質都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這,何嘗不是一件賞心樂事?

? ? ? ? ? ? ? (三)我們怎樣讀書

讀書從“無法”而來,奔“無法”而去。它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或者定律,但需得承認,閱讀方法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伴隨著我們的閱讀實踐。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閱讀習慣,這些習慣由于各人的知識經驗、理解能力、審美追求的不同而不同。什么樣的習慣才是好的呢?我想,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閱讀的愉悅感的習慣就是適合自己的好習慣。我不贊同古人“頭懸梁,錐刺骨”的閱讀方式,因為它是一種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質的閱讀,為著某種私己的目的而使身體遭受痛苦,哪里來的愉悅感?又怎么去享受閱讀的快樂?

明代理學家朱熹總結自己的讀書方法時說:“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讀書首先要有平靜的心態,心凝神定,方能思維敏捷,對書中的知識和道理自會融會貫通,由此生發出許多妙不可言的想象和觀點來。古代很多的大儒都是很講究讀書環境和心態的,他們常常都有一間雅靜的書齋,讀書之前先拂拭桌上窗前的塵埃,令窗幾明凈,心情自然為之輕松,在完全放松的自然狀態下閱讀,對文字的體悟自然更深入,感覺也更真切。有一種有趣的說法:人們在讀書時,不光用眼,用腦,還要用脊椎骨。脊椎骨是什么?是人的靈魂和精神,也是人最敏感的神經所在。擁書而坐,靜靜地沉浸在書墨的清香中,用最平常的心態和最敏銳的直覺去觸摸真實的文字,讓思想自由自在地去馳騁,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向神往?

經典的書籍是常讀常新的,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把思想的觸角延伸到更為久遠的社會和生活中去,這樣的書籍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因此,與其花很多的時間在許多書籍上面,不如潛心靜讀某一部真正有價值的名著,也許,在千萬次的求索之后,我們的心靈能夠超越文字實現彌足珍貴的升華。對于經典,我們必須謙卑地低下頭,以最大的耐心和細心去咀嚼,去體悟,去與之對話。當我們的思想如同溪流一般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匯入先哲們的汪洋大海,并與之碰撞交流,迸濺出晶瑩的浪花的時候,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經典的魅力。

書籍的香甜猶如蜂蜜,它深深地隱藏在文字之中,需要讀者做一只勤勞的小蜜蜂,努力地汲取其中的精華。閱讀需要思考,思考是實現再創造的唯一途徑。一味的死讀和被動地接受是不能有效地實現閱讀價值的。只有投注全身心,調動一切神經去積極地感受和思考,才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樂。此外,“涵詠吟誦”,是很適合閱讀中國作品的,那種閱讀過程中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本身就體現了漢語獨具特色的美,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情感步入高潮,思想漸入佳境,那種意趣意境相生的奧妙,恐怕只有吟詠者自己體會得到。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閱讀要趁早。閱讀是一種行為習慣,這種習慣形成得越早,效果越好,對人的成長越有益。大家可能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兒童時期聽過的一個故事,誦讀過的一首唐詩,即使經過了幾年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它仍然無比清晰地存留在我們的記憶中。這是因為,稚嫩的大腦猶如一張潔白的紙,它沒有經過任何世俗的影響和刻畫,因而有著巨大的記憶潛能,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事紛擾經意或不經意間就占據了我們的心靈,對于自己所閱讀的書籍,自然也就沒有那么深刻的印象。況且,童年時期的閱讀,包括青少年時期的閱讀,最初的時候大多數都停留在感性的層面,而伴隨著閱歷的增長、知識的增加,這種感性的認識逐漸自覺的變成理性的理解,而且每重溫一次,理解就加深一層,如此反復,這份感覺就歷久彌新,越來越深刻地映照我們的內心,進而融入我們的生命。

青少年朋友們,從現在開始,做一個真真正正的讀書人吧,讓書籍的光芒,照徹我們年輕而懵懂的生命!

無戒90天挑戰訓練營第十三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TOP排行 | 大連人有多愛吃拉面? 2017-12-18小兔子大連吃鮮日記 中國地大物博,縱觀大江南北, 人們對...
    ChiXianWang閱讀 442評論 0 0
  • 前幾天看著舍友玩起了消消樂這款小游戲,一時間心癢難耐,手賤將其下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課余時間幾乎全部被消消樂占領...
    無海無邊閱讀 1,133評論 3 8
  • 周四,西的手切水果時割傷了。口子很大,鮮血直流,校醫說要縫針。西打電話給媽媽,讓她來接一下,媽媽好像讓她等等,因為...
    mylkevin閱讀 299評論 0 0
  • 東風送暖春芳盛,碧水含波柳色青。 日照人閑提步懶,斜依草畔望紅英。 蒼翁擲餌鉤花落,稚子高歌和鳥鳴。 但愿游魚知我...
    沈還鄉閱讀 183評論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