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開始,產業互聯網開始成為行業內的火熱概念。相應地,產品經理C、B端之分的討論也變得格外熱鬧。一時間,C、B兩派涇渭分明,仿佛是兩個物種似的。
但是隨著B端產品逐漸進入大眾視野,B端產品經理具體的工作內容也浮出水面,再加上產品設計的系統化趨勢,C端和B端產品經理的共通性也就更加明顯。某種意義上來說,C、B端之分,和社交產品、工具產品一樣,只是產品經理的一種分類方式罷了,兩者在本質上的能力要求還是一樣的。
C端產品是指面向消費者、個人用戶的產品,以服務廣大用戶為目標,對于產品優秀與否的衡量指標一般是日活月活、用戶體驗等維度,根據產品功能的不同,又分為社交、工具、內容、游戲等不同領域,例如每天都用的微信、用來浪費時間的某音等等,都屬于C端產品。對于C端產品經理來說,直接面向消費者,需求提取簡單,路徑較短,功能較為單一,再加上C端產品競爭激烈,所以C端產品經理的大多數工作是在做功能和體驗優化的事情。
B端產品的“B”是“Business”,則是指商家或者企業客戶,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提高企業運作效率,例如企業的ERP、CRM、OA,以及阿里云、騰訊云等。由于B端產品往往是企業整體采購,會面臨一個“客戶”和“用戶”的問題,一般認為,出錢采購的是“客戶”,落實到具體使用的人則是“用戶”。因此,B端產品只要搞定了采購方,就可以產生利潤,而真正使用產品的底層員工的呼聲,往往由于傳遞路徑太長而被忽略掉。B端產品經理更關注業務價值,對于用戶體驗的苛求相應要低一些。
但很顯然,隨著業態更加成熟,C端需要考慮的格局越來越大,B端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化,這一個演變過程,代表著B端和C端產品經理,產生了極大的相容共通性。
首先是B端產品越來越精細化。讓B端產品精細化最簡單粗暴的原因,就是競爭變強了。隨著產業互聯網被越來越多的提及,更多的人開始入局這個相對門檻較高的領域。競爭讓這個比較“慢”的行業突然快了起來,如同一處漁場,突然來了鯰魚,還是涌進了一大群。
競爭是提高質量最好的方式。過去,只要搞定了老板,就能把軟件賣出去,而傳統老板一般自己也不怎么用這個系統。現在不同,不僅員工更愿意使用體驗更好的產品,老板對于產品的要求也變得更高,這么一來一去,B端產品的用戶體驗就上升到一個比較高的地步。雖然體驗還是排在業務之后,但很顯然,如果還是做一個巨丑的UI,一定沒有競爭力。
于是,B端產品為能夠有更強的競爭力,開始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畢竟做B端產品,流程上的創新空間很小,但體驗上的提高倒是非常容易。(這個容易是對比來說的,因為之前實在是太低了,就好像90分進步到100分比較困難,但20分進步到60分還是相當容易的。)用戶體驗的提高完全能夠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那B端產品要提升用戶體驗,該怎么辦?當然是和C端取經啊!這也是大多數B端產品經理的想法,說回來,很多B端產品經理都是C端產品經理轉過來的,搞細節優化,正是輕車熟路……
其次是C端產品越來越系統化。隨著整條產業鏈的成熟和完善,產品在設計中要考慮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例如一款無人售貨APP,在做產品設計的過程當中,就要考慮到與上游供應鏈的配合,甚至要對接上游的ERP系統;再比如一款物聯網終端產品,在早期立項階段就要考慮到數據層(數據處理)、網絡層(數據傳輸)和感知層(數據采集)的聯動。
與之相對應的是,“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倒是越來越細分。過去可能一個產品經理就是全部的決策者,而如今則是有一大堆“用戶產品經理”“商業化產品經理”“數據產品經理”等等,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如此細分,以至于都沒有了做“產品”上帝的快感。
但是,崗位的細分也并不代表思考量的減少。隨著產品的體系越滾越大,即使是某個細分的產品崗,也需要整體考量產品的上下游體系。在這樣的情況的下,C端產品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B端產品所擁有的一些特質,倒逼產品經理學習更大格局的思考方式。
所以說,產品設計開始進入“大格局”時代。
這“大格局”有“三大”:
1.關聯產品大;
2.結構體系大;
3.思考范圍大。
大和小其實是相對的概念,需要辯證地看待,C端和B端不應該分得那么清,甚至還有人專門搞派別。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最底層的需求分析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商業思維能力等,無論是做什么產品,都應當是共通的。
人生,不能自己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設限。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歡迎拍磚,其中一定有思考不周到的地方,也希望能夠一起集思廣益……
文/亨哼? ? ? ? 一個正經的互聯網產品人
微信公眾號:亨哼陣地(ID:hengpaper)
用創業者和公司人的視角探索行業與商業
題圖來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