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歸英雄冢·后記
《魂歸英雄冢》是我高中時讀完金庸先生的射雕三部曲后寫的。當時數學課實在太過枯燥,我便隨手在草紙上涂鴉了幾筆,沒想到竟然文思泉涌,把心中的英雄形象和俠義情懷盡數傾瀉而出。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創作,如今看來文筆略顯稚嫩,原著中的人物在本作中的性格和行為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原創人物過于單薄,功能性過于明顯。情節的推動上面也是略顯生硬。然而,正是這次青澀的嘗試,讓我第一次體會到寫作的快樂。
相比于語文課上枯槁如八股文的半命題作文,看著一個個心中的人物在紙上躍然欲出,仿佛一個個形象都是我用筆尖賦予的生命,那種成就感直沖云霄,令我心潮澎湃。
后來我又投入了下一部作品的創作,只可惜,隨著高中畢業,再也沒有數學課這種絕佳的創作環境,十幾年來我多次嘗試動筆,卻總難找回那份激情與靈感。
說回《魂歸英雄冢》這部作品,雖然只是一部同人小說,在我心中卻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這部作品并非續寫,而是補白。補充的不只是神雕到倚天之間那幾十年的空白,而是我心中對于郭襄、張君寶的那份意難平,是郭破虜原著中寥寥數筆掩蓋下的豪情與悲壯,是對郭靖、黃蓉等人英雄遲暮的盛大告別儀式。
又或許,也是我對青春歲月的一次深情回望。
對于一部同人作品,最難的是如何保持原著的精神內核,保持人物形象與原著高度契合。精神內核上我不敢說完全契合,但表達出來的是我對原著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理解。人物形象上,郭襄、張君寶在原著中的著墨不多,但刻畫得極為深刻。本作中我盡力還原他們的風采,同時也體現他們在江湖世界的成長與轉變。
本次修訂之前,我原以為只是對文字的雕琢,沒想到每回所用的時間都在三個小時以上。途中甚至幾度動容,尤其武三通父子相擁而泣、郭靖黃蓉城破身死和張君寶大笑流淚這幾個情節,我似乎找回當年那份孤勇,那份年少時不顧一切的熱愛,以及對遺憾的那份意難平。在此之上,我又有了新的感悟:親人的離去不再是書本里的冰冷文字,而是真實經歷過的痛苦。
在原稿中,郭襄與張君寶之間的情愫更加直白、細膩,似乎是我年少時對愛情的憧憬與執著,一心想給他們一段更加美好、甜蜜的人生旅途。然而,隨著歲月沉淀,我逐漸明白留白的意義,逐漸理解那一份不可言說的遺憾之美。
對于慕容存志這一角色,我的改動最大。原稿中他臨死前的形象更為悲壯,郭襄甚至看到了楊過的影子。修訂時,我突然想讓他壞得純粹,如果一個心中充滿權謀、野心,只會損人利己的小人,也能像英雄一樣謝幕,我認為這是對“俠義”的一種玷污和諷刺。
郭破虜這個形象相對比較難把控。一方面是人物性格不能通過更多的語言去塑造,另一方面是如何體現他在這十幾年中的成長。我盡力去刻畫這位沉默寡言的英雄,同時盡力為他創造出他應有的高光時刻——低調的英雄主義,一樣值得被銘記。
這段日子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一部全新的作品《山河弈局》的創作上。那是一部以淝水之戰后的南北方武林為背景的作品,主要描繪亂世中的俠義與權謀。北方武林中,山河會是江北漢人抗擊胡虜的旗幟,墨家傳人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苦苦掙扎;而在相對平靜的江南,仙翁葛洪所創的羅浮山沖虛觀與新興的齊云山竹影閣之間的恩怨糾葛,南北方武林交匯的滄津渡與象征朝堂勢力的麟臺鎮武司之間的微妙關系,構成了另一幅江湖畫卷。
本作收發在vx平臺,已發布8萬字;后續計劃在本平臺發布,希望供各位讀者茶余飯后消遣。
俠義不死,江湖永存。讓我們在《山河弈局》中繼續做我們的武俠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