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結
一種心情,兩個習慣,幾個數字,2018年的不錯的開始。
自己喜歡聽故事,遇見不錯的故事和會講故事的作家時,特別開心。
讀書以咖啡開始,以冰淇淋結束,兩個癖好,每每讀完都特別滿足。
三個作家,五本隨筆、詩歌、散文,七本小說,九部電影紀錄片,自己對讀小說有一點新收獲。
#詩歌隨筆#
少年讀書如窗中窺?,壯年讀書如階前仰?,?年讀書如?頂望??!湃?/blockquote>古人如是說,挺喜歡。這月便選幾本書重讀還看看會有怎么樣的變化。
《吉檀迦利》泰戈爾詩選,初中時“不知所云,應該很好”,重讀后“的確很美,很贊”,才真正的感受到詩人所寫愛與童真的無瑕,讀完身心愉悅的感覺,很喜歡。
《魚麗之宴》《素履之往》《哥倫比亞的倒影》木心先生的書籍。讀時感覺最美妙是先生簡單直白文字中說出幾句觸人心弦的箴言,喜歡的一句“淺淺的知識比無知更使人栗六不安,深深的知識使人安定,我們無非是落在這樣的一片淺淺深深之中”。木心先生衡人審世,用的是一只辨士的眼,另一只情郎的眼,文字理智與情感相融,樸實之中有時卻晦澀難懂,真正的文藝。
我曾見過的生命,都是行過,無所謂完成。—《魚麗之宴》《文學回憶錄》《木心談木心》,在看完同學推薦木心先生紀錄片《木心物語》之后決定開始這一趟文學遠征,了解這位“散步散遠了才到紐約的”大家。
《文學回憶錄》含上下兩部,面對當時愈演愈烈的文化斷層,先生以“在自己身后上,克服這個這個時代”為初衷講述這部世界文學史,從古希臘神話、新舊約,到詩經、楚辭,從中世紀歐洲文學,到二十世紀文學世界,東方西方通講。其中最精彩的更是先生自己的見解,繪畫,音樂,文化,哲學通融一體,十分欽佩。這個月讀的七本小說也是取自書中。
《寬寬信箱與出埃及記》:這本書買了三年一直沒讀完,《文學回憶錄》中讀到木心講解《圣經》時便再次讀了這本書。全書譯解部分《圣經》,還討論一組古希臘、羅馬和歐洲中世紀文學經典,如荷馬史詩、柏拉圖《理想國》、但丁《神曲》。而這些偉大作品所表現的思想、自由,跟當今中國社會的一些病癥——大學教育和學術的深度腐敗、行業道德的崩潰——恰成鮮明對比。
#小說——始于一本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平凡的世界》 月初不知道看什么書,而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播,初中看的也忘了便重新再讀了一遍。篇幅很長看的有點快,對于小說中麥高芬沒有該有的認真思考。
《芳華》看了電影之后才看的小說??赐旰笥X得自己要補歷史了,都不知道越南戰爭(炸黑臉),感觸沒有我想的那么多,哈哈,可能我還年輕沒到那個歲數吧。還記得,電影院里旁邊那對老人看完后的那一聲“好!”和那陣掌聲,似乎在給曾經的自己點贊,不負曾經年華,真好,感動。
《少年維特之煩惱》回憶錄中談到“少年維特不是?時現象,是每個時代的現象。他沒有看到另?個現象:蘇聯,中國,??年內,硬是把少年維特壓了下去,沒有?敢煩惱。”以前自己僅僅當純情小說來看,遂重讀了,結合當時時代寫的書結,也開始認真讀小說。
“福樓拜、托爾斯泰,是耶穌的?服的?部分,重外在;哈代、陀?,是耶穌的?靈的?部分,重內在?!薄段膶W回憶錄》想讀讀這些作家的書,在理解理解先生這句話,遂讀了《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絲》《還鄉》,在讀的《無名的裘德》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其秉承醫學的冷靜,解剖?性,堪稱福樓拜道德力量最強,最完美的作品。重讀時自己加上作者對于人物刻畫,時代的映射更多理解,對于包法利夫人不僅僅只是道德的評價,不僅僅只是自己感性認識,新的收獲感觸,喜歡。順便看了同名電影《包法利夫人》。
《德伯家的苔絲》《還鄉》,在讀《無名的裘德》托馬斯·哈代,木心說“他是真正的?家,?在他內?真有?慈?悲。他的???常遲緩,我讀時,像中了魔法?樣。”的確,哈代行文溫和,讀時,心就慢下來,靜下來。想進一步了解哈代,想感知?說??可救濟品性貧困的耶穌的?,戀上他的小說。我喜歡看悲劇,反感大團圓結局,讀哈代小說時感受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作者雖然講述的是悲劇故事,悲慘中卻莫名的給人心里一絲希望。正因如此特別喜歡《德伯家的苔絲》(張谷若先生譯本)。
看了相關電影《苔絲》《絕戀》,eummm...除了《苔絲》是黑白版的,其余都挺好的。
陀氏小說還沒看,準備二月份讀《卡拉馬佐夫兄弟》。托爾斯泰的小說,初中讀的大部分都是他的,準備放在重讀之列。
偶然讀到一篇威廉?薩姆塞特?毛姆的散文 Middle age, Old age ,行文中作者特別喜歡舉例子講故事。遂讀其它他的文章后發現清晰簡單文字中說出道理深刻,甚至意義晦澀的哲理,感覺不僅和木心先生很像,還會講故事。后看到毛姆自己說的一句話“我不僅有故事,還會寫出故事?!睂@個作家好奇,遂讀其小說《面紗》,在讀《刀鋒》。
《面紗》輕佻虛榮女主凱蒂因一己之私嫁給男主瓦爾特,婚內出軌被瓦爾特發現后實施奇特而可怕的報復......嫁給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感覺凱蒂只是一個代名詞,是生活中的你我,同樣的面對愛情、背叛、欲望、自由和救贖.....
“他只在乎坐在對面聽故事人的那聲嘆息”,這句話適合毛姆,適合這本書。eummm...這個月最喜歡的三部小說之一,書結還沒寫完...
看了同名電影《面紗》挺好看的,愛上男主角~覺得原著比電影更深刻。尤其小說中對凱蒂在瓦爾特死后的描寫,人性、欲望的展現,自我救贖的掙扎,讀完覺得真實的可怕,一種很強的代入感,而不是電影片尾簡單幾分鐘:幾年后...“他誰也不是”的回答。特別喜歡。
《刀鋒》還未讀完,在讀還有一個原因——這本書有維特根斯坦為原型,為自己下個月讀《維特根斯坦:天才之與責任》這本書準備。
#英語原著#
《長日留痕》雖然書篇幅不長,但讀的很慢,才讀幾頁,想從小說描寫、異域文化還有英語學習等角度慢慢精讀。當然也看了電影《告別有晴天》,挺喜歡的。因為喜歡其中英國莊園的感覺,又有種想再看《唐頓莊園》的沖動。
#收獲#
讀完這些小說發現有共同的主題——愛情,主人公皆為夢想錯把婚姻當翅膀 ,因婚姻夢想破滅人身亡。關于愛情和婚姻兩者關系,覺得《面紗》中一段很適合:分內之事、舉手之勞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賦予你的責任,就像手臟時要洗一樣理所當然。唯一彌足珍貴的是對責任的愛,當愛與責任合而為一,你就將是崇高的。你將享受一種無法言表的幸福。
小說,它描寫愛情而又不僅僅是愛情,它反映時代卻又不是歷史,每個人物都非常真實,每種心理似乎似曾相識,有一種耐人琢磨的復雜。關于讀書、讀小說的三點感觸:
①. 以前讀小說是奔劇情去的,知道有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映射批判的卻都不曾思考,這月小說集中營中覺得,每次麥高芬之處都該放緩、細讀、深思。
②. 好的小說,是設置好人物性格特點,之后情節、言語隨之而然的,并不是勾勒故事框架后再添加人物,話語中的稱呼、交談內容因人物的性格所以那么說。帶著這種想法,出去遛自己時摘下耳機去聽身邊人交談的內容,覺得噪雜中很有趣。
③. 為什么讀好書,因為書如馬,好書如良駒。
所謂馬的韁繩即自己觀點,快,慢,左,右,停,起,由韁繩決定。問:韁繩在?,底下有?乎??中有韁,胯下??,不?。所謂?,即?學藝術,怕?亂了,所以要韁繩?!段膶W回憶錄》木心先生以馬與韁繩為喻,強調自己第一手材料閱讀、思考不可缺少。多讀書,是為了胯下有馬;進行思考,是為了有自己的見解,有韁繩而避免天馬行空。也正是因此,看到《文學回憶錄》中木心先生對每個作家、著作的觀點之后,自己便去讀原著,自己在對作家有了自己初步認知之后想想木心先生何出此言,而不是記住一家之言的評論吊書袋。
#不足#
一月,一字~閑。雖按計劃以題裁小說、作家木心為主線讀書,收獲挺大,且打算18年根據《文學回憶錄》談到的作家、小說,解決多讀小說但苦于選書問題,選自己喜歡的多讀一些。但一月不足,計劃每月一本村上的書和一本英語原著,啊嗚...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