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出英雄!讀完《三國演義》上冊(共五十八回),內心欣喜,念念不忘, 總想再讀幾回以解書癮。 像炎炎夏日,口干舌燥,剛好喝了一口清泉,似乎解了渴,但比先前對清泉的渴望更甚。
《三國演義》行文用語極為凝煉,而且極具韻律。長句不能找不出多一個詞,短句也無法加一個字。比如表達不順從他人意見,羅貫中即用“言不聽,計不從”來表達。整本書隨處都可看見如此精妙絕倫的詞句。
不過,要說我讀了《三國演義》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就是想說一個詞“有趣”。因為《三國演義》里面的出現的人物達一千二百多人,經典人物也有四百多個。在書中有些人有名有姓角色突出,讓人印象深刻;有些人只是“自我介紹”,出來打個照面,“嗦”一聲便過去了,只留其聲難記其人;有些人壓根就無名無姓,只是被他人提起,卻不曾出場。如此多而復雜的人物關系,光看電視劇,很容易走馬觀花,走一步漏一個人。要記得與其相關的事件也不太容易。還好,我讀了之書之后,記不起時便往回翻看。多次往返之后,便覺很多人物故事特別有趣。
【1】貂蟬不費一兵一卒,令董卓、呂布“二虎”相斗
董卓雖平十常侍(太監)之亂有功,可惜此人殘暴無度更有篡權之心,百姓深受其害,苦于呂布擁之左右而不能殺之,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貂蟬是司徒王允府中歌妓,為了報王允知遇之恩,貂蟬主動提出利用自身美色離間董卓與呂布的關系。王允分別允諾董、呂二人將婢女嫁之。董、呂二人因此生了間隙。在貂蟬多次設計之下,呂布決定殺了董卓獨占貂蟬。
【2】呂布見利忘義,不聽將士之謀只聽婦人之詞,兵敗后被曹操處死
1、呂布原是丁原義子,因為董卓以錢權、赤兔馬相送,呂布便見利忘義殺了義父丁原投在董卓門下為將。
2、為了獨占貂蟬,殺了董卓。
3、呂布因為被追殺到徐州求助劉備。劉備幫助呂布度過難關后以禮相待,呂布卻野心勃勃,試圖從劉備手中奪走徐州。
4、被困下邳,陳宮多次勸呂布出戰,但呂布不聽陳宮計策,只問兩位夫人的意見。呂布妻子嚴氏與貂蟬擔心呂布一去不復返,便勸不要輕易出戰。最后呂布被曹操擒獲,因為不能容忍呂布反復無常,見利忘義,最后將他梟首(呂布、曹操都是疑心重的人,但是曹操更有智謀。)。
【3】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如何得來?
曹操向司徒王允自薦刺殺董卓,不料被呂布發覺,曹操趕緊出逃異地。路過父親的結義弟兄呂伯奢家,有意留住。伯奢想宴請曹操,于是安排家人殺豬以厚待。曹操生性多疑,發覺伯奢家磨刀霍霍,認為伯奢想害自己,便將伯奢全家殺盡,以絕后患。雖然曹操后來知道自己誤會了伯奢一家人,錯殺無辜,但是曹操仍然不認為自己做錯事,只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不是挺無情、冷血?
【4】關羽義薄云天令人動容
劉備與曹操戰敗之后投靠袁紹,關羽被曹操生擒。曹操看重關羽是忠義之士,想納他為將。但關羽以“一心不能侍二主”為由拒絕了曹操。曹操見留不住關羽,只能放他歸去。曹操手下將士百般為難關羽,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但曹操仍不怪罪關羽。后來關羽于華容道再遇曹操,念昔日愛護,關羽冒死放曹操生路。
不念舊恩,殺了曹操是不義;不殺曹操,軍令狀已立,回去只能受死。 都說戰場無情,華容道上關羽背向曹操的場景十分悲壯。
【5】劉備雖是仁君,但毫無英雄膽色,顛覆我們以往對劉備的印象
我們看電視劇,只能看到劉備仁義,善待百姓,為人謙遜。如果你看書,你便會感覺劉備沒有半點為人君的風范。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從此三人行影不離。只要有張飛、關羽的時候,劉備定會相安無事。但如果劉備自己行事,一旦遇到別人動刀動槍的時候,劉備一定先是“大驚”,之后舉止唯唯諾諾,全是“小婦人”之形,絲毫沒有大丈夫的本色……
《三國演義》單是上冊,有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這無法一一提出。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的基礎上寫出來的。也就是說,《三國志》更貼近歷史真相,而《三國演義》不過是為了劇情發展,對人物關系進行了藝術化編排。
如果你想知道正史,你就看《三國志》;如果你想知道享受文學藝術的魅力,你便可以先看《三國演義》,熟悉內容后多加揣摩,然后再讀《三國志》。與之對比閱讀,興許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故事,也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