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經扎扎實實地入秋了,早晚都挺涼。秋風不時吹起,衣服不夠還挺容易受寒。不過還好,秋風刮起只要及時增添衣服,身體也不會有大礙的。倒是有些風刮起來,不是讓人身冷,而是心冷,尤其對一些有著一顆玻璃心的小伙伴來說。
鋪墊結束,進入正題:近幾年來,一股鄙視文藝青年的風潮越刮越猛。當我以為這股歪風即將偃旗息鼓的時候,前不久又看到一篇專欄文章損文藝青年。雖然已經有一些文章在為廣大文青辯護了,但我覺得,光防守哪行,得反擊啊。國足要不是反擊了,能對韓國連扳兩球么?
其實,鄙視文藝青年的人不是可恨,而是有點可憐。為什么呢?
首先,這類人大多已經被生活磨礪得超級現實。這看似是一種成熟和成長,但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的妥協和虛弱無力。文藝青年經常被吐槽的一點就是飄在云端、不接地氣。還是那個笑話,說一個熱氣球吊著醫生、士兵、工程師、農民和詩人,氣球一旦漏氣,最先被扔下去的肯定是詩人。這笑話想說的無非就是文藝青年(或者藝術家等)單純善良,缺少現實生活必備的技能和頭腦。但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文藝青年的標志是喜歡和關注跟文藝有關的事物,但不代表他們活在真空中,也不代表他們不需要跟人打交道、不需要對付柴米油鹽。我自認自己應該算個文藝青年,雖說不至于對這個身份洋洋得意,但也并不為此感到難堪。我經歷過并仍在經歷著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買菜、做飯、買燃氣、打掃房間、洗衣服被褥......所謂的柴米油鹽,我覺得我做過的一點不比一個家庭主婦少。而所有普通人所要經歷的悲歡離合、被欺騙、被辜負,我也同樣或多或少經歷過。那些被吐槽不接地氣的文藝青年,多半還只是沒有脫離父母呵護的大寶寶吧?他們多半仍住在父母的房子里,吃穿不愁,當然可以雙腳騰空云端漫步。但這樣的人,普通青年里沒有嗎?很多剛出到社會的80后90后都屬于這種情況吧?溫室的花朵、沒斷奶的大孩子,這樣的黑鍋咱文藝青年可不背。回到那個笑話,我首先想說,熱氣球漏氣這樣的事情,一年發生多少次?你說你危機感強,那我告訴你,你可能有一個不那么幸福的童年,才讓你這么四面楚歌。兵荒馬亂的年代里不會有太多文藝青年,吃不飽穿不暖的邊遠山區也不會有太多文藝青年。文藝青年從來都誕生于太平盛世靜好歲月。你那么看不順眼文藝青年,是不是有什么不開心的身世,說來讓大家開心開心?假如你真的是那么苦大仇深,難道不是可憐的么?其次,熱氣球假如真的最終要墜落,誰能幸免于難?醫生?士兵?還是工程師?早死晚死都是死,誰的人生更值得回味?如果處在戰爭年代,那么做一個文藝青年大概是一種奢侈。但如果處在和平年代,溫飽早已不是問題的前提下,做人文藝一點有何不可?你要說世道艱險、優勝劣汰、人生艱難容不下遠方和詩,那我只能對你表示同情——你大概處在一個身不由己勾心斗角人人自危的環境中,不論是職場或是家庭生活。總之,你把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來自保了。我們不說那些只沾文藝皮毛的偽文青,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文藝青年是有門檻的,做一個高階的文藝青年更有門檻。首先,至少得要解決溫飽,其次,能夠獨立掌控自己的生活。你不愿做,或許不是你不屑,而僅僅是你功力不夠。你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就這么回事。
另外,這類人通常沒有什么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單一且缺少想象力。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本文說的不是普通青年,而是鄙視文藝青年的這個人群。上文已經提到他們的一大共性就是超級現實,基于這一點,他們很自然地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以及個人現實的發展問題。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概括,就是眼里全是房子、車子、票子。他們的休閑生活很少,即使有一些,也往往沒有什么新意。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個大齡未婚女青年,職業大概是做直銷的,事業做得還算不錯的樣子。可是看她的朋友圈,休閑娛樂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樣:購物,哪天又買了好幾雙鞋,讓它們排排隊吃果果來一張合影,發個朋友圈;吃喝,哪天又吃了一頓大餐,手機消個毒,朋友圈發一個;唱K,發個朋友圈,照片通常是一群人在燈光幽魅的KTV包房里面對著放著果盤的桌子嬉鬧;偶爾,也會玩玩農家樂,吃吃烤乳豬看看民俗表演,沒有別的了。我不是說這些活動不好,但人的生活不要太過于程式化。我說的這個人還算好的了,還有的根本沒有時間或興趣做這些。什么說走就走的旅行,他們連單位大院里一次說走就走的散步都難得有一次。什么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他們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炕上。
第三,他們鄙視文藝青年沒錢,暴露的是內心的貧乏。蔣方舟曾經說,那些鄙視文藝青年的人最本質的是鄙視文藝青年的窮。我很認同這個觀點。試想,如果文藝青年個個都穿金戴銀錦衣玉食,這些人還嘰歪個啥?但這里邊的問題是什么呢?首先,文藝青年真的都很窮嗎?我一直挺反感那些概念不清又喜歡瞎吐槽的人。怎么才算一個文藝青年?我覺得只要喜歡與文藝有關的事物,認同和實踐具有文藝氣質的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文藝青年。這是一個寬泛而且邊界不那么清晰絕對的概念。那些演藝明星算不算文藝青年?在我看來,很多都算。他們窮嗎?汪峰窮嗎?劉燁窮嗎?其次,你說這些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文藝青年是窮的。OK,請問,這個社會上,哪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是富的?普通青年中大部分人是富的嗎?第三,窮人很多,你為什么只罵文藝青年?老少邊窮的地區那么多人口,你怎么不罵?你回答不上來,我來替你回答。因為文藝青年觸動了你敏感的神經。因為你內心貧乏、沒有品位、缺少精神生活,文藝青年的存在成了一面鏡子,反襯出你的丑陋。 我記得有一次同學小聚,在車上一個女同學無端端冒出一句,說我的眼睛里好像寫著:你們都是俗人。我的包大人,我可真是冤啊!我內心并沒有什么看不起她的意思,怎么就傷了她的玻璃心,還寫在臉上寫在眼睛里?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你可以窮,但不能廉價》。我覺得大部分真正有立場有骨氣的文藝青年,絕不是廉價的。反倒是那些人因為一個人窮而鄙視他,那才掉了價。總而言之,因為錢的因素而鄙視文青的那些人,可憐之處在于認識狹隘、格局不高,而且還有一顆因為自卑而自帶攻擊性的心。
說到這里,鑒于這類人已經足夠可憐,我還想好心提醒一下他們——在你張嘴罵文藝青年的時候,還是謹慎小心一點為好。因為,搞不好你可能會碰一鼻子灰。文藝青年雖然是近些年出現的詞匯,但文藝青年這個群體其實早已有之。當你唾沫星子亂飛的時候,你以為你只是在罵那些整天用手機拍拍天空發個用了濾鏡的美圖的小屁孩,但其實你連帶罵了很多人,他們是:莫扎特、達芬奇、畢加索、米開朗基諾、多明戈、曹雪芹、齊白石......好好掂量一下吧,我只能幫你們到這了。
昨晚2016超女冠軍夜,很少看選秀節目的我這次選擇了坐在電腦屏幕前。四個優秀的女文青再次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當最后一曲方圓唱出《烏蘭巴托的夜》,幾位評委紛紛感嘆出了一身雞皮疙瘩,而我的反應則是眼眶濕潤。隨著年齡增長,人心變得堅硬但也變得粗鄙,不再能因為感動而落淚,這其實是一種遺憾和悲哀。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這個世界上其實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體驗到皮膚高潮。而皮膚高潮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聽音樂時因為共鳴而起雞皮疙瘩。這就好比說,世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幸看到極光、品嘗到極品古巴雪茄。甚至,聽音樂感受到的皮膚高潮,快感比這些感官享受還更美妙。鄙視文青的那些人大概一輩子不知道皮膚高潮是什么樣的一種體驗。這,恐怕是這些人的又一個可憐之處。
曾有一篇文章說過,世道變壞是從鄙視文藝青年開始的。在這個仍不那么美好的世界,或許正如做一個好人需要勇氣一樣,做一個文藝青年也需要一些勇氣。但正因為這樣,能安安靜靜地做好一個文藝青年,反而是一個強者,而不是弱者。弱者往往喜歡抱團取暖,強者反而不介意獨行。想起那句近來流行的話——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愿所有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文藝青年的童鞋,都既能看清生活,也能仰望星空,真正做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富足、現實和理想的平衡兼顧,讓那些茍且于庸常生活的人們閉嘴。
文藝青年,請坦然而自信地接受自己的身份。 人生是一場遠行,請乘上自由飛翔的熱氣球,“飛到那遙遠的地方看一看,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縱使有一天世界末日來臨,你不同于別人的是,至少曾經到過遠方,吟誦過壯麗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