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1]花草埋幽徑,晉代[2]衣冠[3]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5]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6],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1]吳宮:金陵,即今南京,因三國時吳國在此建都而得名。
[2]晉代:東晉的都城也在南京,所以把它和吳宮并舉。
[3]衣冠:指貴族豪門。
[4]三山半落青天外:從鳳凰臺上望三山,只見三山有一半都被云遮住了,不能盡收眼底。三山,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因三峰南北相連而得名。
[5]二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被白鷺洲橫分為二支,最后流入長江。
[6]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當道,賢臣報國無門。
賞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律詩,是詩人從流放地夜郎返回時所作,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憂國傷懷的情感。
“吳官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一直都很關心現實,他的思緒從六朝的帝都金陵飄到當時的都城長安,又想到當今奸臣當道,自己報國無門,所以心情異常沉重。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人這時雖然心情沉重,卻沒有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和今日的憂國傷懷之中,而是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大自然。這兩句,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寫景佳句。
最后兩句語言自然流暢、瀟灑清麗。詩人將歷史和眼前之景結合起來,再次抒發了自己憂國傷懷、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