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借古人喻今,認為古人輕易不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說了做不到是可恥的事,和本文意思接近的論語中曾提及“言必行,行必果”,可見孔夫子對表態的慎重,還是同一部論語中又提及“三思而后行”,可見他一貫思路就是謹言慎言,言必有信。
同一個春秋時期,因縱橫術流行一時的名家有蘇秦、張儀等高手,口才便給,縱橫捭闔于諸國。由此可見,孔夫子混得不得意的原因也有他不善言辭、一心復周反社會潮流等不合時宜的因素造成。
只要適合你的就是好的,不一定要謹言慎行,只要言必行行必果就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對于政治家或政客,常常言而無信言而無行是他們的真相,大家看看就好。
4.22【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評析】
孔子一貫主張謹言慎行,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說,古人就不輕易說話,更不說隨心所欲的話,因為他們以不能兌現允諾而感到恥辱。這一思想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