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這個作家,名氣已經很大,網上對他的各種介紹和評價也很多,我也很喜歡他的作品,總是在看似平淡的敘述和細節中,透出對人性的關懷和寬容,在悲涼的基調中透出悲憫:世人皆不易。
雖然故事大多都是寫犯罪的,但很少在作品中看到明顯的評判和譴責,總是站在客觀中性的態度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得寫得細膩入微,他的故事里沒有宏大的場景和復雜的故事架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像是一個個特寫鏡頭,不徐不慢地細細講來,你以為看到了全部,到最后卻總是給你一擊。
我尤其對他描寫日常生活細節的功力佩服得緊,不過是主人公的一些日常活動,吃飯,睡覺,上班,下班,遇到些什么人,講了些什么話,去了些什么地方,很真實很尋常,但就是能讓人耐心看下去,不會讓你覺得無聊。能把尋常小事寫成這個樣子,真不得不說是一種超強的能力。
以前看武俠小說,尤其是金庸的作品,總是會大段大段跳著看,急于看主人公的各種奇遇,對于他的日常生活才沒多少興趣,對于配角們的生活就更不感冒了。大開大合和細水慢流式的一氣呵成,真是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
相對于《嫌疑人x的獻身》和《白夜行》的奇妙故事構思和神轉折結尾,《信》的故事則平淡得多,出生于社會底層的兄弟倆,哥哥為了弟弟上大學的學費鋌而走險,盜竊被人發現沖動之下殺人,從此弟弟也生活在社會的歧視之中。
一路讀來,我們仿佛也經歷了弟弟的心理歷程,對哥哥的復雜感情正是人性在自保和親情負擔下的常見反應,每一次他想要展翅,總是被現實扇了耳光,他怨有一個坐牢哥哥給他帶來種種歧視,但是又恨不起來一個因為自己鋌而走險的親人。
直到有一天,弟弟有了更想守護的家人,最終不得不作出了艱難的決定。我想讀者也不會怪弟弟,因為設身處地想想,換做我們自己也許做得更壞。
好作品的意義在于它揭示了一種社會共性,其實這樣的故事現實生活中不少啊!
貧窮地方一大家子人,領頭的大姐總是犧牲的那一個,為了撐起一個家不得不用稚嫩的肩部扛起生活的擔子,有些不得不從事不光彩的行業,等到弟弟妹妹長大出息了,卻嫌棄起姐姐來,《半生緣》里面,印象很深的一句臺詞是:潔身自好的舞女是養不活一大家子人的。讓人莫名心酸,即使后來曼璐那樣對曼楨,卻也始終恨不起她來。
?還有那些傻傻的姑娘,賺錢供男朋友深造最后卻被拋棄,鳳凰男娶了城里媳婦嫌棄鄉下老父母的故事,其實都有相通之處。
道德譴責未必站得住腳。“忘恩負義”的背后,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社會歧視和偏見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帶有巨大的威力,大到足以使人心理失衡,阻殺你向善的心,向上的勁。
犧牲有時候不一定換來你想要的成全,一旦結果不如人意,施的人會不甘心,受的人也承受不住。最好不要用犧牲自己這種慘烈的方式去成全誰,父母對子女是,戀人之間也是。
80后體制內材料狗一枚,30歲才開竅做想做而沒做過的事,比如碼字,開店,瑜伽,健身……生活就是這樣戴著鐐銬跳舞,向著未知上路,謝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