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我們正在履行教書育人的天職時,看到的卻是一雙雙麻木的眼睛,迷茫的眼神,這會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孩子們從小就被送到各種學校去接受教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還有各種“特長班”。在這原本充滿好奇和希望的年齡,很多孩子被各種“比較教育”磨平了應有的棱角和天性,使學習逐漸從一開始的期待變成了煎熬,甚至是逃離。
? ? ?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孩子們被有目的的進行分班,成績好的分到了快班,而那些調皮的,基礎差的則被分到了普通班。孩子們被這么一分,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被學校,被老師,被同學,被自己劃為了差生,說得好聽一點就是被人為的定義為后進生了。于是,優等生就會得到學校的更多關注,也會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優秀就會保持,優等生永遠是優秀的。而后進生就會更極端,當他們被認為不優秀之后,會在普通班中慢慢的失去信心,在普通課堂的影響下也會被不良的學習風氣腐蝕,進而從優秀變為普通,成為后進大軍中的一員。
? ? ? ? 學生真的是因為不優秀,所以才會被分到普通班的嗎?還是學校為了升學率,為了平均分,為了學校的業績不得不把暫時落后的學生分到了普通班,于是原本可以優秀的學生就這樣被埋沒?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教育現象,難道是為了凸顯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成果?為了體現教育管理者的領導能力?為了學校教育的“GDP”?還是真正的為了孩子們的前途,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可以把握的未來?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們的明天,那么為什么我看到的卻是他們對學習的恐懼,對未來的迷茫和焦慮,對學校的厭倦和逃離?
? ? ? ?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職責是什么?我們的責任在哪?這些現象只是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和學生的不努力造成的,與我們無關嗎?
? ? ? ?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學校的職責并不只是把送進來的優秀人才通過學校的培養讓其成為更優秀的人,畢業后能夠考上更好的高中,大學或是謀得一份好的職業,從而使這些優秀人才走上新的人生。我們知道,這只是達到了“精英教育”的目的,不是嗎?那么我們的學校教育除了“精英教育”之外還應該有什么職責呢?試想,在每一個國家中,到底是精英的人數多還是平凡的普通人多呢?很明顯,后者多得多。那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不多一點偏向普通人,讓他們通過教育變得優秀呢?如果不,那不就是教育歧視么?如果不,那還叫大眾教育嗎?如果不,那還能稱之為義務教育嗎?
? ? ? 究其原因,學校之所以都喜歡做“精英教育”,那是因為精英聰明啊,工作做起來容易啊,成績出來漂亮啊。而反觀大眾教育,學習者,受教育者都是普通人,他們沒有精英學者們學得快,反應快,也沒有他們的悟性高,于是教育工作做起來就比較費勁,花的時間也比較多,很多時候還是吃力不討好,付出了還不一定會有成績,并且教育現象還會時不時的頻繁發生。成績出不來,誰愿意心甘情愿地去做呢?于是,普通學生在學校就可有可無了,乖一點的,聽話一點的學生能在學校繼續學習和發展,調皮的,經常違法校紀校規的學生,在無法進行教育的情況下只能選擇了逃離。
? ? ? ? 所以教育現象也會出現兩極分化,成績差距也會越來越大。成績好的學生會不會越來越好不知道,但普通學生的成績就會越來越普通了。這樣學生畢業后,成績好的學生大部分成為了工薪階層,而普通學生為了生存只能在社會最底層拼死掙扎...
? ? ? ? 為了成績,為了便于管理,學校教育早已不均衡,不均衡的教育造成了不均衡的社會發展,不均衡的教育造成了更大的貧富差距,也會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動亂和治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