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的標題是:現實
承接第一章,所有的思想都必須落實到行動中,既然已經醒悟,接下來就應該睜眼看看現實了。
打破我們幻想的現實有五種:
1、速成絕無可能;
2、交換才是硬道理;
3、完美永不存在;
4、未知永遠存在;
5、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看上去非常不美好,我們所希望的,往往都和它們相反。
但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從逐步認清現實,并思考如何改變開始。
下面是我的心得體會:
001.速成絕無可能
期望速成,是人類的天性,看看小寶寶就知道了,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需要關注的時候媽媽就得抱著哄著,不然就大哭個不停。這是生存本能,無可厚非。
但長大之后的成長,就是不斷和天性做斗爭的過程,我們必須知道,很多時候需要持續地積累和等待才會有所收獲,這個過程很難熬。
很多人在半路上就逐漸放棄了,所以有一句話:成功的道路并不擁擠,只是需要不斷的堅持。
笑來老師分析了人們為什么期望速成的原因,
一方面是自己的無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說實話,現在我就正陷入這個困境,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另一方面是哪都不想放棄,我總忍不住想著, 如果有方法能很快地完成所有任務就好了。
不過,讀書寫作這種事,還是必須靜下心來才能做好,笑來老師也給出了解決方法:
出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所以我也決定,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但不強求結果,能獲得獎勵固然非常好,但沒有獎勵,我就不看書不學習了嗎?最重要的事是成長,這個理念必須時刻銘記于心。
002.交換才是硬道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那個“想要”能否得到,卻不是根據渴望程度,而是依賴于已有的積累。不幸的是,我們欲望最多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幾乎沒什么積累的時候,于是就陷入了死循環。
老師在這一段描述了一些常見情況:
比如,找工作的時候,招聘方要求應聘者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應聘者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無法獲得這份工作,進而他就沒有工作經驗……好像永遠無法找到工作;再比如,你到銀行貸款,銀行說貸款你得有抵押,有東西可供抵押的意思是,你是有資產的人,而你很可能恰恰因為沒有資產才急需貸款……好像永遠無法獲得貸款……
如果我們的思維被禁錮在這個怪圈里,就很難走出去,那么應該怎樣擺脫呢?笑來老師在得到專欄里說過:鑰匙往往不在鎖頭上,一味盯著鎖頭看是找不出答案的。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書中提到的方法如下
拿出一張紙,將其劃分為左右兩半,然后做兩個列表,左邊是“我有的”,右邊是“我要的”,逐一羅列。完成后要盡量客觀地判斷:先劃掉“我要的”當中那些無法用“我有的”換取的;再仔細判斷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換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須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點標記。偶爾會有一些“我要的”無法用現在“我有的”換來,卻又是必須、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這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用什么樣的手段再積累一些“我有的”,從而有足夠資本換取那些“暫且換不到但極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奮,或投機取巧。投機的方式并非不能用,盡管它的成功概率實際上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高,而它的失敗概率甚至和它看起來的成功概率一樣高。
以找工作為例分析一下:
1、我為什么想要這份工作,它有哪些地方特別打動我?
2、以我現有的能力,可以滿足這份工作需要的條件嗎?
3、如果暫時不能滿足,需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提高?
4、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學習實踐?
然后把目標聚焦在有針對性的積累上,當“我有的”能完全滿足“我要的”時候,就會發現“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003.完美永不存在。
kewang
未知永遠存在、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彼此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
最后,第6點,笑來老師再次強調:與時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