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許楓xxh? 論語楓解? 今天
鳥語
我自破馬長槍,看他山野茫茫。
一付龍鳳肝膽,半鍋九煮肥腸。
注:慨當以慷,阿瞞死扛。
人話
一
《哪吒》首播日,我陪閨女去看這部新戲。她很開心,喜歡上新版的敖丙;我也很開心,回味著老版的哪吒。
隨后幾天,總有朋友問我觀后感,回曰:非常好,特效一流,故事完整,包袱也抖得有水準,劇情、人設絕對的顛覆。整部戲中洋溢著親情、友情、師徒情等正能量,老少皆宜,可以愉悅而輕松地體驗,偶有淚點,也是為愛而感動。“現象級”必將出現,那句“若命運不公,我便和它斗到底”也必將風靡大江南北。
與命運抗爭是主題,愛是主旋律,很潮流。
二
哪吒,我們太熟了。七八十代生人,幾乎所有男孩都曾學著他劍指怒喝:“老妖龍,你聽著,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不許你們禍害百姓。”女孩子們也都高唱過:“是他,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
老版也催淚,陳塘關前,烏云摧城,濁浪滔天,剔肉還母、拆骨還父。那種悲壯英勇,鐫永入心。
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長,很多人都會隱約或清晰地體會到那一幕所蘊含的意味——人生這場修行,就是掙脫血脈輪回桎梏的過程。
俠義、覺醒、自我圓滿,很中國。
三
去年,陪兒子去看《海王》。散場后,十三歲的他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爸爸,為什么外國的傳說里,所有的神都有非常高貴的血統?跟中國的好像很不一樣。”
“中國也曾經有血統論,相信血脈里與生俱來的力量。但后來更相信,人通過學習、修行,可以成為‘神’,可以成為‘仙’,中國的神仙都帶著人味兒。”
回家的路上,我們倆勾肩搭背,討論著各種神話故事,分析“凝練血脈”和“擺脫輪回”兩種不同的路徑。
四
看完新版《哪吒》我一直在思索,畫風、場景,哪哪哪都滿是中國元素,可總覺得她不中國,為什么呢?于是把《哪吒鬧海》找出來重看一遍,原來是少了八個字:悲天憫人、仁善俠義。
時代、潮流、藝術,變化是永恒的主題,不斷地解構、創新,扣著發展的脈絡,尋找新的生機。可是,沉下心來細思,我們好像失去了講中國故事的能力,總以一付“香蕉人”的面目出現,是思維模式西化了,還是骨子里的神韻不合時宜?是傳統的智慧失去了力量,還是浮華的世相接收不到先民的吶喊?
五
翻開中國的神仙譜系,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不少神仙其實是“老子化胡”化來的,哪吒就是其中一位。今天,他也將西去。
接納、轉化本來應該是中國文化的超能力,如今,我們還有這么好的胃口嗎?
每每思索這類問題的時候,我腦海里總會跳出一個畫面,一位白衣勝雪的男子,飄然跣足,應該是喝了點酒,放聲而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
鳳兮鳳兮,當世何災?鳳兮鳳兮,汝德何敗?
往昔流逝,無路可揀;來日尚早,畢力能追。
時不我待,時不我待,袞袞諸公,道消政殆。
…………
夷風絕唱,響于楚地,曾經有那么精美的器皿那么浪漫的詩辭,最終都埋在歷史的塵埃里,剩下一縷精魄,化在華夏的骨血之中。
六
我從來不喜歡陰謀論,當一個現象出現的時候,更愿意去思索它背后的成因和蘊含的意味。就像我一直堅信,人無法背叛歷史一樣,每一個此時的我們都是無數個穿越歲月而來的身影疊加而成。你可以狂奔而去,也可以企足堅守。
堅守,是要付出代價的,冒著隨時被時代拋棄的風險,甚至是在歷史車輪下輾落成泥。
堅守,是一種高貴的風姿,所以,鳳歌一定是悲壯而不是悲愴,是優雅而不是憂傷。那一年,老陸迎面而來,踏歌而行,唱給車里的夫子聽,風光霽月;而今呢,阿誰聽之?山莽莽,野茫茫……
罷了。別罵,別泛酸水,新的哪吒他不鬧海,但也不鬧心,畢竟愛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種新能力。
好好去愛這個時代,愛這幫熊孩子們,哪怕他們丑萌,痞氣,也要愛得熱烈奔放。尋個乾坤圈煉成金箍兒,斂著他們那點魔性,永遠一付嬰孩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