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庾澄慶那首《你快樂嗎》?
歌中唱到,快樂其實也沒有什么道理/告訴你/快樂就是這么容易的東西。
現在,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我們都可以變得更快樂。
01
最近,我在讀一本已再版五次的,批判性思考成功的經典著作,丹尼斯·韋特力(美)所著《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和生活的意義》,雖然還沒有全部讀完,但對我已有很大的觸動。
其中,書中關于快樂的闡述竟讓我一下子想起姥爺的音容笑貌和他曾經問過我的一個問題。
那還是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周末去老姨家看姥爺,當時他已經八十多歲,我們聊著聊著,他說,你知道人活著是為什么嗎?
我說,為什么呀,姥爺?
當時還很少有人和我談論這樣的問題,而我自己也幾乎沒有主動思考,每天都傻呵呵地,稀里糊涂的過。
他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快樂。
姥爺家以前是當地的大戶人家,我聽媽媽很多次描述以前她們的大家庭里是有專門供祭祀的家廟的,里面有很粗的松樹柏樹。我小時候也有印象,姥爺家隔壁就是生產大隊所在地,大隊有一個很大的院落,而在之前這個院落也是姥爺家的。
姥爺家后來被定為富農,在唯成分論的年代,成分高的家庭都經歷過什么我們現在已很難想象。
印象中姥爺并不愛多說話,他身體很好,但耳朵不好,一般和我們說會兒話之后就回屋了。
不知道那次姥爺為什么和我聊起這個話題,也許看我已經是大人,另外也許是因為他到了那個歲數,已經活得特別明白,而且是真的很快樂。
我可能接著他的話題問過他為什么,因為我記得他說,我現在就很快樂,很知足,你看村里別的老頭沒有助聽器而我有,別人沒怎么出過門,而我去過上海,收音機節目里說起的那些老上海的地名比如霞飛路啊什么的,我都知道現在是什么地方,改叫什么路了。
姥爺的確和一般的農村老頭不太一樣,他不會和他們成天在墻根曬太陽。他七十多歲在保定住舅舅家那些年自己也不閑著,而是去電影院附近賣花生瓜子。所以他自己手里一直有些錢,并不依賴兒女們,兒女主動給是孝敬,哪個一時困難不給的話,他也不埋怨。
他上過私塾,老了也愛讀書,我以前去了就愛翻他的那些四大名著、隋唐演義、聊齋等等,我記得以前我家有幾本發黃的《中華活頁文選》也是從姥爺那兒拿來的。
姥爺一生究竟經歷過什么,我不是很清楚,但現在想起來,真是很高興他在老年的時候那么本真。
02
我們好像缺少一種叫做“快樂”的教育。因為,很多時候,它容易和“享樂主義”、“及時行樂”等字眼聯系起來。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的更多是在學習上要“刻苦”,在生活和工作上要能“吃苦”,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和姐姐如果因為什么說笑起來,笑聲傳出去讓正在操勞家務的媽媽聽見,一般會得到一番訓斥,如,又不好好學習,又不好好看書,哪像個姑娘家等等。所以,大人在家的時候,我們一般不敢在家里大聲說笑。
好像,“樂”和“苦”是相對立的,“樂”是貶義的,是要被警惕的摒棄的,“苦”是褒義,是被提倡的和發揚的。
而且,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中和”,它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禮記·中庸》的解釋是,喜怒哀樂沒有發作,叫做中;喜怒哀樂情緒表現出來的時候,都恰到好處,叫做和。
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我們更傾向于含蓄。
所以,當二十歲出頭的我聽八十多歲的姥爺說“人活著是為了快樂”的時候,應該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所以印象深刻。
而姥爺在那樣的年紀跟我說這樣一種生活態度,應該也是他多年來悟出的難得的人生智慧,說不定還是他保持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
03
前兩天,我在看丹尼斯那本書的時候,做了一下書中的測驗,最后加起來,我的快樂總分低于平均分。
準確的說,我的得分是低于美國人的平均分。因為這本書是美國人寫的一本大學教材,書中的數據不一定能代表中國人的平均水平,或許,中國人的平均水平是多少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調查統計結果。
不過,無論怎樣,得分的確不算高。作者對此的解釋是“如果低于平均分,那你對你的人生就抱有相對消極的看法?!?/p>
可是,什么是快樂呢?我們是那么含蓄的民族,經常面帶笑容的人一定快樂嗎?表面樂樂呵呵的人一定快樂嗎?
不是的。
你是否快樂并不是你在別人眼里看起來的樣子。
丹尼斯說,快樂是一種感覺,是關于你是誰,你正在做什么,以及你和他人關系的總體良好感覺。是一種贏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自然經驗。
而研究表明,外部因素對快樂的影響很小。在經歷或好或壞巨大變化的一年或更長時間后,你的快樂水平就會恢復到之前一樣的程度。無論生活如何起落,很多人都經歷著相當穩定水平的快樂。也就是說,看笑話、聽相聲,或許能讓你哈哈一樂,但是并不能顯著提高你的快樂水平。
04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能提高自己的快樂水平呢?
不是的。正因為外部因素對快樂的影響很小,而快樂又是一種主觀感覺,所以,我們可以向內求,求助于我們自己。
快樂的人從來不坐等快樂出現,而是為快樂打開大門。
丹尼斯在書中列舉了如下方法:(1)在你的人生中創造一種有目的的感覺;(2)建立與他人更深層次的聯系;(3)改善技能、學習并富有生產力;(4)玩游戲并盡情享受;(5)更好地了解你自己;(6)努力變得更像你欽佩的人(7)積極前瞻未來之事(8)享受你周圍的美好事物;(9)為好奇而好奇。
在這些方法里,引起我特別注意的是其中的(2)、(6)、(9)。
首先,建立與他人更深層次的聯系。經常見有人抱怨現代人越來越功利,有時候還被好朋友出賣,知己、知音就更難求。而我的感觸是現代社會為找到好朋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說,現在是尋找朋友成本最低的時代,時空的距離根本就不是障礙。關鍵是我們是否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如果你為自己的心建一座碉堡,又怎能怪他人沒有飛檐走壁的本領呢?
另外,努力變得更像你欽佩的人。在你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你有那種特別佩服的人嗎?或者你有偶像嗎?你說你已經過了追星的年紀,那仔細回憶一下你曾經有偶像嗎?讓我們再仔細想想我們之所以佩服某些人,甚至視其為偶像,究竟是佩服的ta哪些方面呢?是佩服ta非常聰明、能干、勤奮、幽默、敬業、刻苦?還是佩服ta很漂亮、瀟灑、有風度、有氣質……?
心理學中有一個投影原理, ? ?當你崇拜某些人時,其實是在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特質投影到他們身上。如果你能把目光收回來,發掘自己的積極特質,而不是崇拜和羨慕別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樣取得成功。也就是說,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關鍵在于要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而不是把自己刻意壓抑的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
還有,為好奇而好奇。有沒有發現,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是孩子,因為他們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對他們來說,什么都是新鮮的,什么都是未知的,什么都是神奇的,什么都是有趣的。而當我們一天天長大,或者說一天天變老,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變得司空見慣了,好像什么都是那么回事兒,感覺沒啥意思,也因此少了很多的樂趣,自己也變成了一個乏味的人。
為好奇而好奇,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要保持一顆童心,用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換一個角度去看,換一個方式去想,平常的事物也會變得新鮮起來,而對那些新鮮的東西,先不要拒絕,可以嘗試去了解一下。我們所處的時代正處于變化最快的時代,總有新的、我們沒有經驗過的東西不斷地涌現,可以說我們未知的東西太多了,不亞于我們眼中的孩子,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再去尋找孩子般的好奇呢?
05
回到之前那份試卷,它后面還有一個問題是,從現在開始兩年內,你認為自己將更快樂、更不快樂還是沒有變化?為什么?
我的回答是,我將更加快樂,因為不快樂既無濟于事,又有很多危害,與其如此,為什么不讓自己更快樂些呢?我希望自己更快樂,而且我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仔細想一想,把它寫下來吧。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