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閱讀!本文乃作者個人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歡迎轉發分享。
一看這個標題,很多父母可能馬上會暴跳起來:“怎么可能!我那么愛他!”
且慢,讓我們靜下來好好聊聊。
一天放學后,我帶著我家兩個娃和另一家兩個娃在小區沙池里玩,姐姐和姐姐,妹妹和妹妹,兩對小伙伴玩得開心甚至把鞋襪脫了。這時,一個爸爸帶著8歲大的男孩和一歲半左右的女孩也來到了沙池。男孩很快被兩個姐姐的游戲吸引,并且成功加入,三個人玩得專注而快樂,小女孩抓住一把沙子也咯咯咯地笑著,一時間,沙池里一片歡聲笑語。
突然,爸爸從手機屏幕上抬起頭來,沖著哥哥高喊:“不要玩沙子!玩什么玩!不好好看著妹妹!”
男孩開始沒有反應過來,直到爸爸再一次高喊。
我一直仔細觀察著孩子們,我看到男孩原本發興奮得發亮的眼睛慢慢變暗淡,嘴角耷拉下來,一步三回頭地走到了妹妹身邊。
不過,很快,男孩就和妹妹一起坐在沙池里玩了起來,一會兒又傳出了兄妹兩咯咯咯的笑聲,妹妹天真無邪的笑聲尤其響亮。這笑聲又把埋頭手機的爸爸驚醒了,這次他直接沖過來,一把拽起男孩,又拉起女孩,“看你們,衣服都弄臟了,還笑!不準玩了!”
笑聲嘎然而止!小女孩“哇”地哭了起來,男孩也一臉惶恐和不知所措。
整個過程,似乎只要孩子們玩開心了,爸爸就會出來阻止。
也許你會說這樣的極品爸爸很難遇到,那你說不定看過這樣的場景:
公園里或游樂場里,大人帶著孩子在玩。一般來說,孩子們在一個角落就能玩得很久很開心。但大人不一會兒就會去勸孩子去另一個地方玩,直到把原本玩得很開心投入的孩子弄得煩躁不安,或者哇哇大哭。
如果這些你都沒有見過,那你仔細看看下面這些,有沒有似曾相識?
幾個月的孩子好不容易把手指放進嘴巴,一根根細細舔著、吮吸,一只大手毫無預兆地伸過來,一把拉出小手,還在上面“啪”地打了一下,以示懲罰。
一歲左右的孩子在地上爬得正歡,突然身體凌空被抱了起來,同時屁股上被“啪”一下或者耳邊傳來大叫“讓你不要到處爬!弄得臟兮兮的!”
2歲左右的孩子,什么都喜歡嘗試和探索,自己的事情一定要“我來!”他慢慢地自己穿鞋,好不容易穿進去一只,另一只卻沒有那么順利,沒關系,再試一次!可他沒有機會再試一次!一只大手把鞋子搶過去了,并且在他還沒有反應過來時飛快地幫他穿上了。孩子馬上哇哇大哭,大人也開始大吼大叫,覺得孩子耽誤時間還不領情。
上面這些場景,你一定自己經歷過、看到過或者聽說過至少一個。當然,我還可以列出更多來。每一個場景幾乎都是在孩子做某件事很專注(毫無疑問專注會帶來快樂)時被粗魯地打斷。
我又總結了一下來找我咨詢的關于孩子的問題,發現了個有趣的事:
有父母為孩子經常在家里看電視不愿意出去玩而煩惱,也有父母為孩子更多時間在外面和小朋友奔跑跳躍玩游戲來問我怎么辦;
有父母因為孩子慢吞吞吃飯而生氣,也有父母為孩子狼吞虎咽吃東西而擔心;
有父母因為孩子和爸爸媽媽太膩歪而焦慮,也有父母因為孩子有話不跟爸媽講而著急;
有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太聽話,擔心他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有父母被自己孩子的不聽話整得頻于奔潰;
有父母為孩子的太敢于探索而煩惱不已,也有父母為孩子太膽小而愁眉不展;
有父母請教孩子太內向怎么讓他活潑一點,也有父母詢問孩子太外向怎么讓他安靜一些;
……
我敢肯定,這些孩子在家里一定會遭遇父母的無數個拒絕和否認。
“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而具體孩子不能怎樣,一看父母的心情,二就看孩子當時的狀態:
如果孩子在愉快地細嚼慢咽,那就不能吃飯慢吞吞;如果孩子為了早點和朋友出去玩,正大口吃飯,那就不能狼吞虎咽;
如果孩子很機靈活潑,那就不能太外向、愛出風頭;如果孩子喜歡安靜獨處,那就不能太內向、呆板;
——是的,我們有一大堆理由、借口,安全啦、健康啦、禮貌啦、以后的適應、發展啦。
然而,如果仔細點兒就會發現,我們說“不”的時候都有一個相同的時機,那就是“孩子處于很舒服很開心的狀態”,是的,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出聲音“不!”。似乎,如果我們不及時阻止孩子繼續舒服開心下去的話,孩子就會不安全、不健康、不禮貌、不適應、不能有很好的發展,就會不可救藥。
于是,我們就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現了,來救孩子于“深淵”。
可是,真的是因為孩子這樣下去會“不可救藥”我們才粗魯地阻止他的嗎?會不會有可能是孩子開心投入的狀態“激怒”了我們?
你可能覺得這簡直是胡說!可我是真的覺察到了這一點,源于一件很小的事。
有一段時間我總是因為諾諾“求抱”而被激怒,我知道只要安靜地抱她兩分鐘就好,可是我無法伸出雙手去抱她,仿佛總有個聲音在跟我說“她這么大了,憑什么還要抱呀!我不抱她,憑什么要讓她那么舒服!我這么大的時候早就不要大人抱了!(其實是早就沒有大人會抱自己了!)”
我當時驚呆了!我怎么可以這樣!可這就是事實:是我小時候渴望被父母抱抱而沒有被滿足,當時的失望和挫敗感潛藏在我的心理和身體,它們禁錮了我伸出去抱孩子的手。
然后,我發現我能平靜地去抱諾諾了。
你看,我就是不愿意去做讓孩子心里舒服一點的事情!為什么呢?
孩子那種快樂會喚醒我們曾經的痛苦:我都沒有那么開心過,你憑什么可以!不要覺得這種陰暗不可能出現在父母身上,這真的就是好多父母被激怒的潛藏心理。
孩子投入和沉浸的狀態會激發我們內心的不安,因為我們現在除了手機很難再有讓我們全情投入的事情:我們難道連個孩子都不如?當然不是!為了轉嫁這種不安,我們會不自覺地伸手去試圖把孩子從那個狀態里“拉出來”,孩子本能會反抗,而這個反抗更更會讓大人感覺失控。失控會激發憤怒。
此外,我們因為自身的限制性信念還會帶來很多焦慮。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能超越我們“青出于藍”,一方面又害怕對孩子失去掌控。所以我們左也不右也不,弄得孩子無所適從,一片混亂。
我們心里其實明白,吃點零食、玩玩水、弄臟了衣服、吃飯慢一點或快一點、內向一點或者外向一點,不一定會真的會導致不健康、不禮貌甚至不適應社會(即使真的可能,也不需要粗魯地打斷或拒絕孩子,完全可以委婉一點。)重要的是,我們對事件的不可控(孩子不聽我們的)帶來的不安,以及我們對未來的焦慮。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艱苦”教育:讀書是“十年寒窗”,談戀愛是“學壞”,游戲就是“偷懶”,打扮漂亮點就是“不學好”,整個環境都給我們展示著“越苦越好”,每個人都活得很辛苦,不開心,我們就這樣長大,所以我們不知道如果孩子不僅不辛苦反而以快樂享受的方式長大,會是什么樣子,又怎么敢讓孩子太開心呢?
有一個很愛學習的媽媽,曾經分享過她帶孩子學習和閱讀的事情,她說“我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很苦的事情,“十年寒窗”呀,要讓他在艱苦中堅持。”
趨向快樂趨避痛苦是人的本能。為什么不能幫助孩子把“學習”和快樂聯結呢?為什么不能把閱讀當成一種非常享受的生活方式呢?
我想這樣,孩子會更樂于堅持,也能堅持更久吧!
很多中國孩子大學畢業后就再也不碰書了,中國成人每年的人均閱讀量驚人地低,也許就有很大一部分“艱苦教育”的功勞,從幼兒園開始,父母和老師就一次又一次地把“痛苦”與孩子的學習聯結起來,等到孩子長大父母老師都管不了了,學習或者讀書就是第一被放棄的事情。
童年的生活是奠定一生生命質量的底色。童年過得開心與否、幸福與否,對成年后的生命是否開心、幸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當然,不否認有童年很不幸的人長大后通過努力過得很幸福,但這畢竟只是是極少數,而且必須經過“刮骨割肉”般的自我成長,絕大多數人在童年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壓制、指責、限定后,是不能自己重新為自己的生命染上幸福的顏色的。
那么,何不從我們開始做起,還孩子以幸福、快樂的童年,給孩子創造豐盛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