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2016年5月6日下午
拍攝地點:南京大廠西廠門菜場門口
拍攝者:藍音久兒
拍攝故事:
圖文/藍音久兒
在西廠門菜場的門口,一位頭發已經發白,戴著老花鏡的磨刀匠正在認真仔細的鏗鏗磨刀。一輛電動自行車,一條長條板凳,一塊磨刀石,是他的全部家當。當我問起,現在磨刀多少錢一把時,他說,現在磨刀5元一把。頭發發白的他已經磨了一輩子的刀,而磨刀這門手藝到他這里似乎也即將斷了,因為已經沒有年輕人再走上磨刀這條道路。
從2011年畢業之后到南京大廠到現在的2016年,我一共遇到過三次磨刀匠。第一次是2012年左右在新華五村菜場,不過遇見的時候,磨刀匠已經收攤,扛著長條板凳準備回家了。在2013年的時候又遇到了磨刀匠,和現在拍攝到的是同一位。也是在一個傍晚,他在小區的路邊磨刀,那個時候,磨刀是3元每把。一把刀磨好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
對于磨刀匠的記憶,存在于我幼小的童年。那個時候走街串巷,修盆磨刀的匠人很多,在院子里,我經常會聽到在村里騎著大杠自行車下鄉行走的磨刀匠“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
而在農村,幾乎家家都有磨刀石,收莊稼的鐮刀、切菜的菜刀以及其他的農用具,都需要磨刀石。我記得每年收莊稼之前,老爸就會找出磨刀石夾在做木活的大板凳上,一只腳踩在地上,一只腳放在板凳上,把家里所有需要使用的鐮刀磨上一遍。檢查刀磨得快不快的時候,老爸就會把把拿起刀在自己的小腿上削兩下,用腿毛來檢驗刀快不快,真正的快刀是能削斷腿毛的,每磨一遍,老爸都會仔細檢查刀刃的厚薄和鋒利程度,有不平整的地方,還可以用工具調整過來。
如今,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過磨刀匠的吆喝聲,如果不是在菜場門口偶然遇見,我們似乎會忘了還有磨刀匠這門手藝人的存在?,F在大部分刀具都是不銹鋼的刀,相比從前的鐵刀,不易磨損,大部分年輕人如果刀鈍了,會選擇重新買一把,很少會想起去專門磨刀。以前家里都會有幾把做縫補衣服用的剪刀,現在也很少用到,磨剪刀的幾乎沒有。只有在老家的時候,我才會看到那些伴隨著我成長的傳統鐵剪刀。
磨刀匠這門手藝已經漸漸退出了現代化市場的大舞臺,不管曾經它走過多少歲月,儲存了多少回憶,不管我們有多少不舍與懷念,越來越多的傳統行當和手藝注定會成為社會發展的犧牲品。當有一天,老一輩僅存的磨刀匠們再也磨不動了,我想,就是它真正消失的時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