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晨
前不久,一位朋友和我談起自己大學剛畢業的兒子,感到甚是捉急。因為他怎么也搞不明白,為什么兒子不愿聽其安排去企業上班,也不自己出去找工作,總是宅在家中。這位仁兄的公子,我也認識,真是聰明伶俐一顆智多星,曾經大一的時候,也被其父安排到我手下實習,印象深刻。為人處事都不錯,就是愛和其父作對,把父親所有的付出都視為理所當然,還加幾分嫌棄。只記得那個時候的他,還是大一學生,卻開著比父親還高級的汽車,穿著時尚,格外瀟灑。
我只是默默聽著這位父親的牢騷,應景地去安慰幾句,時代不同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不必強求。其實我心里同時還哼了一句:還不是你寵壞的,怪誰呢?說真的,不是我口是心非,不敢開口直言,而是我真的很多年前就出言勸告過,怎奈父愛如山,他又怎么聽得進去?
現在的大城市中,這樣的年輕人并不少見。因為是獨生子女,個個活得青春無敵,過得光鮮靚麗,卻不在乎默默供養著自己的父母,為了讓自己讀更好的學校,過更好的生活,還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他們不著急生活費,因為父母可以給;他們也不著急房子車子;因為父母傾其一生已經為他們準備好,或者幫助還貸;他們只需要弄點零花錢滿足自己的小愛好,每逢過年過節,出門旅游,還要父母另外補貼。除了享受,似乎生活已經沒有更多追求和精彩,也無須拼命努力。
當父母被領導傳來喚去,被客戶左右為難,他們興許還會從心里底看不起這種卑微的姿態;當父母穿著過時,不懂名牌,不識宋歐巴時,他們還會奚落你落伍;總之,這些年輕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覺得自己的素養、視野和人生觀都遠超父母。把自己今天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每當見到這樣的年輕人,我內心總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悲哀。父母因為愛孩子,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孩子不但不感激,還會心生種種不滿,物質欲望過度地被滿足,結果就是受之無愧。
受之無愧,就是沒有感恩心。這種人總覺得自己所獲得的都是理所當然,或者毫無理由覺得別人就應該給他特殊待遇,或是他想要的東西。人家給了,他覺得是應該的,不知感恩。人家沒給,他就認為不應該,心生怨恨。
為什么會受之無愧?因為他本來不該受,父母偏要給他太多,他的潛意識里壓力巨大。人的內心,總是有一種平衡。就是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獲得與付出必須平衡,無論獲得與付出哪方面過大,都會不平衡。不平衡就有壓力,有壓力就有負面的情緒。人的天性是要排除負面的情緒,排除痛苦,走向幸福的。如何走向幸福呢?他就會內心里找一個說法,或是一個托辭,來論證自己的收獲其實沒有那么大,或者受到的傷害大于收獲。父母的給予是無法否認的,他就會想辦法論證自己受到的損害,比如他會怪父母限制了他的自由選擇,或把某一次小時候的事件,拼命地夸大自己受到的傷害。比如我朋友的兒子,就總是以自己初中時逃學,被父親報警找回,傷害自尊,阻礙了他做生意發財為理由,記恨了父親多年。這種潛意識,他自己也不會察覺,他只是無法排遣自己接受恩惠太多,是一種自動平衡的過程。中國人常說的“斗米養恩,擔米養仇”,也是這個道理。
一旦這種自動平衡的方法被找到,有了受之無愧的習慣,人就不會有感恩心。而感恩心很差的人,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他不會運氣太好,也沒有人會樂于幫助沒有感恩心的人。所以這種人不太容易遇到貴人。太習慣于論證自己的好處是應得的,不會有好的人際關系,也不會受到單位領導的青睞。現在很多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非常頭痛90后員工,因為他們不像以往那樣容易調動積極性,不但對用人單位諸多挑剔,還經常任性辭職。這些管理者經常很疑惑,明明已經對他們很好,為什么他們就這么多不滿意呢?或者,這些年輕人難道沒有事業心嗎?不是的,他們只是不太敏感,沒有感恩心。
再來,這種對別人的付出不敏感的人,也就是利己心強,自私的人,如果進入親密關系,婚姻模式,這種心態,也是個大麻煩。這種人也不會對伴侶有感恩心,對伴侶的付出同樣無感,只會諸多要求對方,而甚少反思自己付出多少。現在年輕人的離婚率越來越高,無法包容相處,沒有感恩心的婚姻對象,是很大一個因素。
中國的家庭和家教,倘若要談家風,首要是樹立感恩家風,傳承感恩文化。中國的下一代,最要迫切的也是感恩教育。我們都應該警惕,有多少寵愛就有多少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