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會引發大面積失業,不過造成小面積的失業高潮,等到度過之后就會恢復正常的。
這個問題和兩個世紀之前,工業革命時提出的“機器問題”相似。那個時候,工業革命用機器代替人工帶來了重大的變革,有些人擔心機器搶走人的工作,讓所有人失業,從引發與今天的擔憂一樣的激烈爭論。但是事實告訴我們,機器給我們帶來生活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同樣,現在同樣是“機器問題”,不過是一種另外樣子出現:人工智能,人們賦予它智慧,可以使它為人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我曾讀過一篇報告是:美國美林銀行預測,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產生的創造性破壞的影響”可能會達到14到33萬億美元,其中包括因人工智能實現了知識工作自動化,導致雇傭成本減少的9萬億美元,制造業和醫療護理開銷減少的8萬億美元,以及部署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后因效率提升增加的兩萬億美元。看到如此深的影響讓人們產生了擔憂,擔心機器會讓幾百萬人下崗,從而引發不平等問題和社會動亂。
但是我們要清楚地看到,人工智能只能替代一些重復性的工作,不能夠代替一些細致的或一些隨機應變的工作,這些依舊需要人來去養成的。
社會總是在進步,一切都是超發展的腳步邁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