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爸媽嚴重懷疑是否抱錯了,否則父嚴母慈的家庭里怎么會生出個擁有女生身體卻有著顆漢子心的我呢。盡管他們不愿承認,可事實的確如此。
后來上了小學,簡直成了班里的搗蛋大王,什么讓他們尊我為老大呀;什么放學路上帶著“小弟們”飛檐走壁呀;什么上山抓鳥下塘捉魚呀,簡直樣樣在行。
頭疼的爸媽估計也沒想到竟然是我姐讓每天如猴子般上竄下跳的我安靜下來——我姐從圖書館里借書回家,被我瞄上了。
那是我看的第一本課外書。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強烈要求姐姐借更多的書回家。不僅如此,還發動“小弟們”帶書給我看。連從老爸老媽那得到的零用錢都省下來買書看。
讀的書那叫一個魚龍混雜啊~
好在最愛的還是外國文學名著。可能是受看的第一本書是國外作品的影響吧。
很多作品都是在那段時期看的《笑面人》《呼嘯山莊》《羊脂球》《雙城記》《歐也妮?葛朗臺》《紅與黑》《傲慢與偏見》《三個火槍手》《巴黎圣母院》《茶花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名字總是記得,因為太長)《簡?愛》《愛的教育》《圍城》《武則天傳》《死魂靈》《霧都孤兒》等等什么亂七八糟的。(很多都不記得了)
發現大量閱讀最大的幫助就是讓我對語文這門學科不用花很多心思。
現在不覺有多大效果,只是覺得網上那句話還是有些許道理的:你現在的氣質里包含了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以及愛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