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7年,楊銜之行經北魏舊都洛陽,當時正值永熙(532~534)年間兵亂之后,目睹貴族王公耗費巨資所建之佛寺已多成廢墟,深有所感,乃著洛陽伽藍記一書,記錄洛陽及城郊諸大寺之建寺緣起及建筑結構、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梗概,并且還記載了當地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掌故,文中揭露北朝貴族官僚窮奢極欲,寓有譏評之意等。其文筆艷麗秀逸,敘事繁而不亂,駢中有散,頗具特色,而且具有史料價值。
書的獨特之處對編碼工作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其一記建筑的宏偉精致,《洛陽伽藍記》和《水經注》、《齊民要術》是傳世的北魏三大名著。除《齊民要術》屬農書外,前兩書都是以山川名勝為綱而旁及人文的地理撰述。其不同點:《水經注》著重寫自然河山的壯麗;《伽藍記》則集小記建筑的宏偉精致,揭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其二記錄的結構嚴密,是書以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分卷,結構甚為嚴密,各卷又以某城門為起點;每寫一未光扳在某門某方仇狄及寺之四鄰巷里、官署名勝,頗為清晰確切。按照記久足可繪制一幅相當精確的中世紀古都洛陽市區圖。其精確可考是同類古籍中罕見的。
其三簡明,行文簡明清麗,形象生動頗具特色。《四庫全書總日》卷七十說它“其文秋麗秀逸,煩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這是言之不過的。
其四詳細精確,一至四卷詳細地精確地記裁了六世紀北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的城址、城門、宮殿、御道、佛寺、它署、住宅、名勝、古跡等等,以及它們之間的方位和距離,對于今日研究洛陽的歷史地理、考古發損以及進行現代化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編碼時能在設計中做到大的架構結構嚴密,模塊劃分清晰準確,實現每個模塊時做到精確精致,每行代碼的風格簡明,注釋精確詳盡實在是很難得的。
其中城內篇描述永寧寺宏偉精致: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是以營建過度也。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斛。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鐸。復有鐵鏁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鏁上亦有金鐸,鐸大小如一石甕子。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鈴,合有五千四百枚。復有金環鋪首,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馀里。
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軀、中長金像十軀、繡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僧房樓觀,一千馀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難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疏檐霤;藂竹香草,布護階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