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對白,有對無。布谷對提壺。毛錐對羽扇,天闕對皇都。謝蝴蝶,鄭鷓鴣。蹈海對歸湖?;ǚ蚀河隄?,竹瘦晚風疏。麥飯豆糜終創漢,莼羹鱸膾竟歸吳。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酒旗斜掛,杏花村里共來沽。
一、布谷對提壺。
布谷,鳥名,又名“勃姑”“撥谷”“獲谷”“擊谷”“鸤鳩”“桑鳩”等,因為它的叫聲像“布谷”,又是在播種的時候鳴叫,所以被人們稱為勸耕之鳥,唐杜甫《洗兵行》“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
提壺,也是鳥名,又叫“提壺蘆”“鵜鶘”等,“提壺”也是模擬其叫聲,也因為其名稱的緣故,古人認為它可以勸人飲酒,唐李頻《送陸肱歸吳興》“勸酒提壺鳥,乘舟震澤人”。
二、謝蝴蝶,鄭鷓鴣。
1、謝蝴蝶
謝蝴蝶,北宋詩人謝逸的別號,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因為謝逸曾作三百多首蝴蝶詩,時有佳句,故被時人稱為“謝蝴蝶”。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載:
“謝學士吟蝴蝶詩三百首,人呼為‘謝蝴蝶’。其間絕有佳句,如‘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又曰‘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古詩有‘陌上斜飛去,花間倒翅回’,又云‘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終不若謝句意深遠?!?/i>
2、鄭鷓鴣
鄭鷓鴣,指唐代詩人鄭谷。
鄭谷年少時即有才名,詩歌評論家司空圖一見之下,就說他“當為一代風騷主”。因為其《鷓鴣》詩非常有名,故人稱“鄭鷓鴣”。
《唐才子傳》卷九載:
“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人。父史,開成中為永州刺史。谷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
司空侍郎圖與史同院,見而奇之,問曰:‘予詩有病否?’曰:‘大夫《曲江晚望》云:“村南斜日閑回首,一對鴛鴦落渡頭?!贝艘馍钜?。’圖拊谷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b>
光啟三年,右丞柳玭下第進士,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補闕。
乾寧四年,為都官郎中,詩家稱‘鄭都官’。又嘗賦《鷓鴣》警絕,復稱‘鄭鷓鴣’云?!?/b>
三、蹈海對歸湖。
1、蹈海
蹈海,投海自盡。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魯仲連奉勸辛垣衍不要奉秦為帝,說: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i>
《晉書·甘卓傳》亦曰:
“昔魯連匹夫,猶懷蹈海之志,況受任方伯,位同體國者乎。”
后來就用魯仲連蹈海之志來比喻寧死不屈的氣節。
2、歸湖
歸湖,指范蠡的故事。
傳說越王勾踐讓范蠡選取越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讓他沉溺于美色之中一蹶不振。但范蠡卻愛上了西施,吳國被越國所滅后,范蠡攜西施歸隱而去,泛舟五湖之中。
據《吳地記》載:
“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國后,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四、麥飯豆糜(mí)終創漢,莼羹鱸膾(kuài)竟歸吳。
1、麥飯豆糜(mí)終創漢
此處指的是指漢光武帝劉秀兵敗時,馮異獻豆糜麥飯的故事。
麥飯,磨碎的麥煮成的飯。豆糜,用豆煮成的粥。麥飯、豆糜皆指農夫野人所吃的飯菜,形容劉秀當時條件極為艱苦,而馮異勸他不要放棄,也不要忘記艱難時日。劉秀后來終于渡過難關,創建了東漢王朝。
《后漢書·馮異傳》載
“光武對灶燎衣,異復進麥飯、菟肩”,又載曰:“詔曰:‘倉卒無蔞亭豆粥,虖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惢字x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愿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饼R國賴之。臣今亦愿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i>
2、莼羹鱸膾(kuài)竟歸吳
莼羹,瑯環閣藏本作“蒪羹”,義同,莼菜做的羹。鱸膾,亦作“鱸鲙”,鱸魚膾。
張翰大概是察覺齊王將敗,于是找了個思鄉的借口辭官而去。
后人以此作為辭官歸鄉的典故。
《世說新語·識鑒》:
“張季鷹(張翰,字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