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后,每當朋友問:“大貓,最近在做什么呢?”我都回倆字兒:“休息”。
這一休息,就休息了2周。這2周我都是怎么“休息”的呢?
關掉朋友圈,撤掉微信;睡到自然醒,或困了就睡;定任務,2周看完4本書;隨性看了2部網劇;約幾位朋友見面聊他們的項目;去朋友公司做了一次分享,做ppt花了1天;偶爾打開電腦查一些資料;聽了幾次網課;間斷地誦經;
……
期間有3天未出家門半步
好像,除了不“按點上班”,不為“工作”那點事兒安排時間外,基本也沒做什么,沒什么可值得說起的……
也會給自己安排任務,也有必須做的,比如買了心理學的書,比如計劃做產品研究……
稍有不同的只是,可以隨意去支配自己的時間。僅此而已。
也是在這樣的“休息”中,開始思考,
究竟什么是“休息”,停下來工作了就是“休息”嗎?
我為什么需要“休息”?我這樣的“休息”有效嗎?
其實我是需要怎樣的“休息”呢?
1. 休息的定義
新華字典中對“休息”的定義是:休息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相對地減少活動,使人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減輕疲勞,恢復精力的過程。
而從古漢語造字法上來看,“休”,是一個人靠在一棵樹邊,暫時停止勞作;“息”,一個自一個心,指自己的心止住;“休息”就是身和心,都暫時停下來。
從這些定義中可知,“休息”,包含生理和心理,也就是身體和心靈兩方面;具體達到的效果是消除、減輕疲勞,是一個充電的過程。
2. 為什么我想/需要“休息”?
了解了休息的定義后,我就問自己,為什么我想休息?一定是感受到了“疲勞”、“厭倦”等情緒吧。
在思索為什么“想休息”之前,先說說“休息”的目的。我“休息”是為了緩解/消除“疲憊”,那“疲勞”有多少種?
1)或者是生理上的:身體疲憊了,需要補充能量和體力。比如種地、搬磚、砍柴、跑步、運動久了,體力消耗了一大半,需要“休息”來緩解肌肉的酸痛或疲憊。大多是體力勞動者,透支了體力和精力,可以通過:睡覺、吃飯來補充體力和精力,同時也需要“休閑”的休息
2)或者是心理上的:做一件事情久了,需要暫停或切換頻道。比如工作時間長了,項目壓力大了,長時間的精神緊繃,都會想“休息”。大多是腦力勞動者,更多是需要心理/精神上的放松,可以通過:睡覺、運動、娛樂或其他“用腦”來休息。
疲勞分很多種,這里僅簡單區分這兩種。不同的人不同的疲勞,需要的休息不一樣。那究竟哪些“行為”可以視為“休息”?凡是補充“體力和精神”的動作或行為,都叫做“休息”嗎?因此,我把“休息”區分為以下兩類:
1)暫停,停止活動,補充“體力和精神";
2)切換,更換活動,轉移注意力到B,以緩解A所帶來的疲勞。
更準確的說,現在我理解的“休息”就是,停止或者暫停“當下的活動/行為”,緩解“當下活動”帶來的疲勞和精神透支。而“當下的活動”,可以是短時間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是長時間持續的一個狀態。
而我想要“休息”,不過是因為長時間處在一個高強度且不熱愛的工作狀態中,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透支,所以及時剎車。
3、如何有效地“休息”?
知道了疲勞有多種,休息也有多種,那么只有找準自己的疲勞點,對癥下藥,才不至于讓自己盲目無止境地“休息”下去。所以:
你為何會有心理上的疲憊?
壓力/強度巨大,工作任務超標?
工作太無聊日復一日?沒有挑戰?
做的事情沒有趣味性沒有熱情?
工作環境問題?與人相處太費神?
如果以上是你心理上疲憊的主要原因,它們會反復多次出現嗎?看起來,基本上都是可能反復出現的呢。而同步對應的,你可以擁有的“休息”的方式有多少種?
1)睡覺——已經實踐了2周,每日時間記錄表上起床的時間越來越晚,而白天不間斷睡覺的時間也逐步增多。這好像并不是能解決你疲憊問題的好的休息方式。
2)干與當下不一樣的事情?——新鮮的事物,改變。或許,找到能燃起熱情的事情,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疲勞”。而這,也能解決“反復多次出現”這個問題。
或許對你來說,最好的“休息”方式,是:
1)早起,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不是懶散的隨坐隨睡
2)運動,去跑步去室外多走動,而不是一宅宅三天不出門
3)約局,跟朋友多約多聊,或許能讓你重新有了生機
……其他的還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可能就是學習,你還是一個只有不斷學習才會開心的人。停下來,對你來說不是休息。可是,停不下來,這又是一個大問題了吧?
為什么,你停不下來呢?什么是“停下來”呢?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