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于知識,我越發地意識到,有一件事很可怕,學了很多,同時也忘記的很多,最后求差,所剩不多。比如之前,我花3年時間考下CIA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初衷是希望考下此證,在單位內部調崗,進入機關審計部,可是后來此路不通,這個證書就有些形同雞肋了。
? ? ? 首先因為我從事財務工作,目前也涉及不到審計知識,這塊知識無法變現,無用武之地。其次,這種證書是屬于國際類的,跟國內專業職稱不接軌,長期價值待定,并且長期來看,我從事審計工作的概率不大。最后,繁殖能力主要建立在有用和長期的基礎之上,否則只能束之高閣,或許還存在一點拓展和延伸知識邊疆的作用,預計費效比不高。
? ? ? ? 我現在也在反思,定位不清楚,就付出時間、精力以及金錢,去學習考證,算是投資失策,當初一心一意的學習,現在工作上用不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把所學的審計知識還給課本,真正學到的東西很少,有些痛心。吸取教訓,日后學習知識,一定在“有用“,”長期“,”有繁殖能力“三個維度上,審慎考慮,再開始行動,有的放矢。如今只要你檢索下,身邊“看似的知識”就會如潮水般洶涌而來,我們面對知識過載,同時每個人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這種情況下,依照以上三個要點,按圖索驥,獲取自己想要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
? ? ? ? 另外,看到、讀到的知識,遺忘的速度有些快,主要還是因為所學的知識零散,不成體系。不成體系的知識,在大腦中記憶停留的時間,就更短。所以,知識要么需要縫合到自己原有的體系里,要么試著搭建新的知識體系。
? ? ? ? 現在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快捷。《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在得到專欄用戶跨越20萬,知識能夠如此神奇的傳播,真是可喜可賀。對于我們普通用戶而言,不是北大學子,同樣可以聽北大教授的經濟學課程,并且是耐聽的,對于這種知識的獲取,199元不貴,對于知識的傳播,打破20萬用戶,也可以說是“利國利民”了。
? ? ?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知識的時代,大家努力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