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宴,唐肅宗、代宗時期負責國家的財政工作。在764年,任職御史大夫,專領東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全面負責解決棘手的經濟問題,特別是糧食和漕運問題。在經過調查的基礎上,他根據各地情況,采取措施,打通了江南到長安的通道,使江淮的物資順利運到京城,解決了關中糧荒,穩定了物價。他的改革擴大了稅收,緩解了中央財政困難。
楊炎,唐德宗朝的宰相,負責對賦稅制度進行改革。先是將國家賦稅與皇帝私產剝離,把由宦官掌控了近20年的國家財政還給財政部門管理。然后,楊炎進一步提議廢除租庸調制,實行兩稅法,創造性地提出“量入為出”的財政概念。使得社會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輕,簡化了稅制,便利了租稅增收,增加國家收入。
劉宴和楊炎的改革,對大唐王朝恢復元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兩個本應惺惺相惜的人卻成了敵人。
代宗時期,劉宴任禮部尚書,楊炎還是其屬下禮部侍郎,兩人關系不好,其中緣故,與元載有關。
元載,原是肅宗管財政的大臣,代宗即位后,幫助代宗廢掉了橫行霸道的大宦官魚朝恩,因此得勢。他縱容老婆和妻子聚斂財貨,賣官鬻爵,凡江淮方面的地方要職,以及京師行政機構的重要官職,都安排他的同黨上任。滿朝文武,都怕他三分。如李泌這樣的大功臣,也因受其妒忌而遭排斥,代宗都回護不了。
楊炎和元載的關系比較親密,兩人是同鄉,楊炎被元載提拔,甚至被認為是元載的接班人。元載專權十余提拔年后被賜自盡,楊炎受連累被貶為道州司馬。劉宴在審判元載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雖然他秉公執法,楊炎卻將自己被貶官的責任算到了劉宴頭上。
代宗去世后,李適即位為德宗。由于宰相崔祐甫力薦,楊炎在道州司馬這個小官任上直接提拔為宰相,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
原因是,代宗因寵愛獨孤貴妃,曾想廢掉太子李適,改立獨孤氏的兒子為太子。因遭到元載反對,李適才保住太子之位。李適當了皇帝,對元載感激,一上臺,就破格提升了元載的親信,還為元載平反。
有了實權之后,楊炎就開始處心積慮報復劉宴。
楊炎知道,新皇帝德宗心里有個疙瘩,那就是有流言說劉宴曾經秘密上書說代宗立獨孤貴妃為皇后。如果獨孤氏被立皇后,她的兒子就成了太子,那皇位就沒李適什么事了。楊炎決定利用這一點。
不久,他開始布置心腹,在朝內外散布劉宴曾經參與廢掉太子陰謀的謠言,作為鋪墊。
當時,朝廷正亂哄哄鬧著為德宗尋找生母。安史之亂,德宗與生母分散了,德宗一直記掛于心。有一天,楊炎上朝,剛好遇到尋找皇太后的副使、工部尚書喬琳向德匯報工作進展,德宗聽的淚流滿面。
楊炎見時機已到,先流下兩行淚水,故作忠厚,然后下跪說:“看到陛下一家的事,真是令人感嘆萬分,靠祖宗保佑,先帝和陛下的關系才沒有被賊臣的陰謀所離間,現在有關賊子已經伏法,可是當初參與廢掉陛下的劉宴依然還在,我作為宰相,沒有讓他得到懲罰,真是罪該萬死。”
德宗好猜忌,這話正好碰了他的舊傷。他一下子沉默起來,有了怒色。
此時,幾個大臣出言力勸德宗不要相信謊言,楊炎的陰謀沒得逞。
楊炎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提出建議“尚書省是國家大政的根本,先前設置諸使職,分掉和侵奪了尚書省的權力,現在應該恢復原有制度。”德宗聽從了楊炎的建議,命令全國錢糧都交給金庫、倉庫管理,免除了劉宴轉運、租庸、鹽鐵使等職,分了劉宴的權。
楊炎還不罷休,又在劉宴辦理交接手續過程中尋找陷害之機會。他借口說劉宴交接的賬目與實物不符,涉嫌貪污之罪,利用德宗對劉宴的憤恨,“貶劉宴為忠州刺史,中官護送”。劉宴被貶到四川了。
到這里楊炎還不滿意,他得知庾準往日與劉宴有私仇,就把他提拔為荊南節度使。庾準按照楊炎的意圖,誣陷劉宴曾致書給別的大臣,要陰謀作亂。已經對劉宴產生嫌隙的德宗于是遣使將劉宴縊死了。
楊炎依然不放手,又把他的妻子兒子充軍嶺南。楊炎“誣宴殺之,朝野側目,天下以為冤”。
按照楊炎的說法,劉宴掌管財務20余年,經手錢財億萬,必有索賄納賄行為。他派人去抄劉宴的家,滿以為可以找到誣陷劉宴的材料,結果抄來抄去,只有“雜書兩車,米買數斛”,和家里一些破舊物件。連派去抄家的人都嘆服劉宴的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