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27日,我參加了在濰坊市舉行的山東省“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省級工作坊現場會(初中心理健康學科)。
會議地點在濰城區濰州麓臺學校,這所學校是一所2017年剛剛建校的公助民辦學校,九年一貫制,收費入學。
工作坊是由省中小學師資培訓中心主辦,參會主講專家多為省、濟南市區、濰坊市區的心理教研員,山師心理系教授等。
學生團體輔導設計與應用
第一場報告是山師心理學院的常淑敏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的《學生團體輔導設計與應用》,常博士用一下午的時間講了團體輔導的概念、性質、理念、專業性,然后講了如何寫團輔方案、如何選用合適的理論設計相聯系的活動,還給我們看了她給大學生做的團輔《我與愛情有個約會》的案例,最后給我們留下了人際溝通的團輔案例。
她提到,團體輔導首先是專業助人性的,那么在這個10人小團體里,是如何通過5-8次活動達到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目的的呢?首先團輔的服務對象有一定的同質性,比如這些人都是人際溝通不良的學生,這些學生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而且這些學生有共同訴求,即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更好的狀態,那么這個團體的目標就是一致的。所以團體具有發展性。
其次一個人原態的生活互動模式或者認知觀念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就可以在設計好的活動中反復訓練強化,那么這些專業、有意義的人際互動就可以代替原有的不健康互動,從而達到使服務對象更好的目的。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可以稱作是結構性。然后團體還要有封閉性,就像是插班生是不太好的一樣。
她提到,因為團輔這個事在周邊或者說省內科班之中,也沒有特別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她跟隨臺灣的心理咨商的一些人學了團體工作坊,比如賴念華教授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我也接觸過),還有機構京師博仁的工作坊,更有專業性。
她的《我和愛情有個約會》的團輔課有些趣味,五次課分別是相識、愛的模樣(用一個動物來代表自己在愛情中的樣子)、寫出我的征婚啟事、有“性”的討論、曬曬真心話。她的團輔課跟我們的有些不同,大概就是旁邊還圍了一圈要給予教學的心理系學生。
團輔的整個流程大概就是開始階段(成員們互相認識)、轉換階段(成員們彼此熟悉并產生信任感安全感,對于團體產生粘性)、工作階段(為達到目標而設計活動)、結束階段(處理離別情緒)。
那么每次團輔課都怎么開呢?先熱身,再發展活動,再總結。
為達到目標進行的活動肯定是團輔的核心,這個活動不能瞎拼湊,一定是要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理論基礎鋪墊的。
一個團輔課整個階段結束后,成員彼此之間,成員和帶領者之間會產生情感的聯系,就還蠻珍貴的。
第二天上午
學習主題心理課展示
上午來自省內各地的老師共展示了三堂學習心理主題的心理課,分別是青島萊西市第四中學張淑娟老師的《愛上學科學習》,淄博張店齊德學校孝玲玲的《學習困境我不怕》,濰城區心理教研員王方的《just do it》。
學習心理主題的心理課難講,因為容易講空講虛,給定一個主題,怎么著竭盡全力達到讓學生喜歡上學習,這本來是一個宏大的事情,卻要在一節課里說明,不容易。
《愛上學科學習》這節課,主要采用了體驗對七種不同學科的愛憎情感,然后通過認知情感的改變,將討厭的情緒變成喜愛的情緒來實現。課堂流程是用動作手勢來表達對最喜歡學科的喜愛(熱身導入),小組討論為什么喜愛特定學科,對于喜歡的學科是怎樣學習的,之后用七色木塊代表七種學科,用一個沙具代表自己,在白紙上擺出自己跟七個學科的關系,把分數賦予給喜歡的學科和不喜歡的學科,比如最喜歡打10分,最不喜歡打1分。然后出示一段心理學研究:喜歡就會學得好,不喜歡就學不好(大意),教師此時進行催眠冥想,讓學生給自己心理暗示,自己是可以喜歡上那個不喜歡的學科的。再重新給不喜歡的學科打分,此時分數都上升了。結束階段是喜歡還要用行動來表示。
《學習困境我不怕》這節課是由孝玲玲老師上的,熱身活動中她讓同學們用四種不同的速率來做拍拍操,體驗容易和困難任務的不同。之后她使用學生小林的學習困境為案例,小林因為學習效率低下、考試失敗,家長批評,小組同學埋怨,老師批評,遂產生放棄學習的行為,比如上課趴著睡覺、不寫作業等。之后出示學習狀態測量表,讓學生自測是否也遇到了學習困境和瓶頸,寫下測量得分和自己具體的學習困境問題,小組內群策群力解決問題。老師結語中使用文言文《梁惠王》中的對話提升:“不干與干不了,有什么區別嗎?”“如果做自己的本職工作說自己干不了,那是因為他不想干,而不是干不了。”最后老師揭示,小林其實是總統林肯,生命中屢次失敗屢次奮起,逆境打敗弱者,造就強者。
王方老師講了一節《just do it》的學習行動力課,說明了行動力的強弱決定人的命運,通過視頻觀看說明人的遺憾不是自己未做,而是這一生自己本可以做但沒做到。只有行動才能決定人的價值。案例選用兩個同學度過周末的方式對比,一個同學做了很多事效率高,另一個同學做事拖拉要熬夜到很晚,那么不良的學習環境、自制力、無興趣都可能是影響因素,那么有許多策略可以使用到提升行動力之中,比如制定計劃、分步執行,自我監督,使用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等。
第二天下午
學習心理輔導專題報告《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第二天下午,濰坊市心理教研員宋冰冰做了專題報告,她的導入生動而引人思考,熱愛學習是孩子的天性,但我們的孩子卻總是因為外力的逼迫而學習,可能孩子有一個學習不好就不愛孩子的爸爸或媽媽,或者說老師教的方法欠妥,導致厭學情緒、分心、馬虎、低效等等,她用了三個打漁人的故事來形容心理健康教育,下游總是有人溺水,在下游救人只是補救,在上游勸阻能解決部分人溺水的問題,這是預防作用,而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是在上游就教會人游泳,這是發展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這條河流,厭學的學生是溺水者,心理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會孩子游泳,讓孩子愛上學習。
學習心理輔導應該側重于讓學生用積極的心態進行學習,在初中階段,根據2012版綱要,首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是激發學習動機(如何讓孩子愿意學),和培養有效學習策略(會學)。
學習動機有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比如有形的物質獎勵只對低年級孩子有效,初中以上學生只有無形的動機才對他們有效。內部動機即人的各種層次的需求,為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動力最強。并且跟追求成功相比,初中生更有強烈的回避失敗的傾向,所以他們喜歡選擇容易的任務,這樣就可以給自己找理由,如果失敗不是因為我不努力,而是任務太艱難。
那么如何激發學習動機呢?外部動機可以通過創造外部條件來激發,比如獲得獎賞、稱贊、好成績等,但外部控制時間長了, 就會失效,也會磨滅內部學習動機,比如考試分數高了,我就給你多少物質獎勵這種很容易失效。再比如如果獎賞高過孩子認為自己實際付出的努力時,孩子也不會認可這種獎勵,獎賞應與實際付出一致,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愧于這種獎賞。
內部動機如何激發呢?讓孩子多體驗成功經歷,形成自我效能感,孩子就逐漸自信了。比如可以找一個跟他學習水平相近的人,模仿對方的學習行為。對于回避失敗的孩子,讓他明白勤奮比聰明更重要。同時要多激發內部動機,少激發外部動機。
那么如何會學呢?她構建了一個學習策略體系。
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認知過程,人每天有很多瞬時記憶,學習的過程是把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再變成長時記憶。元認知策略就是當腦海中有一個目標(比如考好),那么我們就會自我監控自己的行為,根據目標的高低來時時自我調節。
那么如何設計一堂學習心理主題的心理課呢?
作為心理老師,首先應該傳遞正確的理念,三觀要正,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偏頗,要進行引導。其次老師這個職業應該先是一個理性的人,邏輯清晰,而同時心理老師又兼有情感的感性。心理課堂也應該注重體驗,不能單純是知識傳授。
主題選擇應了解學生目前可能存在的問題,觀察學生中發生了什么,調查這是普遍現象嗎?可以個體輔導的就不用上課了。分析這個現象折射了什么樣的心理需求,此時才做主題選擇。選擇針對性強和操作性強的內容。
然后她講了一些心理課上容易出現的問題毛病,比如沒有邏輯,比如老師反饋沒有功底,用非常好、很棒來泛泛說明,還老問“你有什么感受”這種籠統的問題,或者“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封閉式問題。
宋教研員評價了一些課堂的實例,指出心理課的設計上易出現的問題,十分犀利。
第二天晚上
我愛我家——家庭治療初體驗
晚上時,濟南天橋區的教研員張海霞老師做了一場20多人的家庭治療工作坊,這是四個主題活動之一,我報名了該項學習。
因為工作坊不讓拍攝,所以沒有照片。
一開始,她使用了“社會計量”這個活動,所有人圍成一圈,帶領者提出一個問題,有共同答案的人向前走一步,問題逐層深入,大家繼續向前走。活動很快做完了,當作熱身。
第二個活動是她在地面上擺放了許多動物照片,讓參加者選出能代表自己和家庭成員的動物,兩人一組交流,說說為什么。這個活動采用了投射的理論,參加者都對自己選擇的形象對照自己的家庭關系有恍然大悟的感受。
隨后張老師使用視頻《寶貝、我是你的榜樣》來說明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鏡子的概念,作家王朔小時候就與父母關系不好,用阿德勒的話來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電視劇《都挺好》也重復著這個概念。
那么一個家庭有家庭生命周期,新婚期、育兒期、教育期、四十歲、向老期、空巢期、老年期。婚姻滿意度隨年齡增長呈倒U型曲線,四十歲為滿意度低谷。
家庭也有著代際遺傳,她用了一個動畫《光之塔》來說明生活模式是在一輩輩中遺傳的,一般來說,下一代會模仿與重復上一代的生活模式,如果你滿意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么沒問題。如果不滿意的話,就調整自己這代的模式,再傳遞給下一代。
剩下的時間她指導我們畫出了自己的“家譜圖”。
體驗式的工作坊總能讓人感覺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有所啟發和有所反思,效果也較好。
第三天上午
三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經驗交流
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與職能
濰坊外國語學校、濱州惠民中學、乳山育黎鎮中學進行了特色心理健康工作經驗交流。
最后省心理健康研究會副會長張金寶做了《學校心理教師的定位與職能》,他提到,心理老師在學校中承擔多種職責,首先負責面向全校學生的心理課程,建設規劃心理輔導中心,為個別學生開展團體輔導與個體輔導,進行評估與轉介,面向教師、家長進行輔導,還應有顧問職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