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微”字作為形容前綴劍指當下的生活縮影。微博、微信、微視、微學、微會、微歷、微音、微撩、微語······我們的手機充斥著各種以“微”字開頭的應用軟件,的確,有需求才會有市場,這種“微”字號APP的盛行,實實在在的折射出了生存中人們對生活提出的訴求。
微時代之“微”是以微博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特征。這種以微博作為典范而延展開來的“微”被廣大網民迅速接受又被市面上的許多商家看中、利用,衍生出各種類型的手機應用軟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微”市場的盛興是由廣大用戶捧起來的。但在這要說明的是,這個捧不為過,因為人們需要這種“微”。
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我們不能不思考現象的來源就去討論結果,在此之下,我們不得不問為什么“微”?要回答這個問題,又不得不回到當下的生活——不帶前綴“微”字的時代。
筆者在前文已經說過,微時代就是我們現在所處時代,但剛才又說回到當下不帶前綴“微”字的時代,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不是,沒有哪一個時代能用一字形容之,微時代之“微”所形容的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內容,筆者認為此“微”僅是人們生活的一個面向,是工作之余的一種緩沖方式,是閑暇時刻的消遣模式,它更多的體現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時代的特性永遠是紛雜多樣的,在不帶“微”字的當下的時代,人們對它的普遍形容是快節奏,一切都在發展,一切講究發展,發展要快,一定要快,慢一點就會落下。就是這種狀態之下,人們無法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去發現新東西,去探索新事物,去等待新信息,去結交新朋友,去感受新世界。科技的進步為無暇的人們帶來福音,通過人手一部的手機,輕松不費力便可以滿足以上的訴求,然而,在這種訴求中又產生了新的訴求,那就是快!快!快!
于是,微。
這樣看來,微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大勢所趨,于是微也變得合情合理。
網上有解讀說:“ ‘微時代’ 帶來了信息傳輸的高效率,傳播活動也隨之具有瞬時性的特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對于傳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傳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內容更新,更可以通過手機等便攜通訊設備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布信息。像微博,只允許使用者發布140個字之內的信息,并可以通過手機、IM軟件等多種途徑發布,所以,微博內容的更新速度非常迅猛。但是,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會存在利弊,“微時代” 所產生的“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它們可以從更多的角度與方面去反映現實生活,但是,就一則作品而言,卻不可能有充實性與深度。另外,由于這些“微”產物多帶有瞬時性,難于長久保留, 也更難能留下經典之作。”
如此看來,雖范不著用雙刃劍去給“微”做注解,但有利有弊也算得上是中肯的形容了。
就筆者自身而言,不可謂不被微時代給牢牢掌控住了,顯而易見的地方就是手機上兩大“微”字號APP——微博、微信。若說現在誰手機上還沒安裝個微信、微博,那真的無話可說。市面上出售的智能手機一般都會把基本的應用軟件下載安裝,這其中微博、微信是絕對的存在,即可見“微”字號先鋒APP的影響。巧妙的是,“微”字本身反過來又被“微時代”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個“不同尋常”不是說意義變得非凡了,而是指它符號化了,這表現在很多與“微”無關卻又用“微”去命名的手機APP的大量涌現。沒人規定不可以用“微”字給軟件命名,但很多手機APP都是借著這股潮流“掛著羊頭賣狗肉”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總之,微時代是一個精彩的時代,是一個快速的時代,是一個容易被忘卻的時代,微時代之“微”同樣是精彩的、快速的、易被忘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