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圖書館花兩三個小時,終于看了上學期寫作課老師反復提及的劉慶邦《到城里去》。上網搜,有太多理解,像考試那樣最符合標準答案的是“現代化過程中的農民身份焦慮”,不過我不想談這個,談談假想敵吧!
我們大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是主角,覺得自己的光輝萬丈,孰不知別人也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的心思和時間來注意你呢?
宋家銀,聽來名字還不錯吧。這個一直在與人攀比的鄉村女人,她過分要求了生活,生活也嘲弄了她。估計攀比一詞并不適當,攀比是有著互相競爭心理的,然而文中的宋家銀建立了太多的假想敵,高蘭英,房民燕,大嫂……她要住得比他們好,吃得比他們好,用得比他們好,丈夫工作也得硬撐個工人身份,孩子一定要考個大學……可最后呢?翻蓋的平房被人家二層樓房超了,買來炫耀的自行車在房民燕父親的吉普車前她又被比下去,丈夫從臨時工被她逼到鄭州、北京拾荒養家扶口,兒子被逼得復讀高考前夜出走……所以她得到了什么呢?她一直在和人家比,然而人家并沒有得罪她,也絲毫沒有看不起她想和她比的意思。
大概最可悲可憐的是,你努力活得比別人好,費勁心思和別人一絕高下,結果發現他人從頭至尾完全沒有和你比較的意思,甚至從未注意過你。
假想敵太多了,把自己也活得累了!得不償失。哪有那么多的事兒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眺望別人的世界,不是為了一較高下,而是看不同高度,了解不同的活法,可以欣賞,可以學習,但是不容過多評價。
深夜第一晚雞湯,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