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爺說說古龍吧。
少年看金庸,被那個耀眼的武林和虛設的歷史無縫連接,震驚得瞠目結舌。
青年看古龍,被那個奇詭的江湖和無根的浪子濺了一身血,小心臟跳得撲通撲通。
中年看回金庸,對龐大敘事、細密針腳和草蛇灰線以及人性的洞察佩服得五體投地。
可是我的很多朋友包括讀者,依然會表達他們的一點感受:
就是覺得我的小說寫的是職場,看到的是江湖,金庸的敘事結構,古龍的魂魄和熱血于內。
事實上,年輕時喜歡古龍自然是因為那時候對快意恩仇、怒馬鮮衣有著憧憬和向往。“倚馬斜橋,看滿樓紅袖招”。
而年紀漸長后對邏輯嚴謹、世事洞察、家國情仇的東西,開始有了喝老火湯和品茶一般的綿長之樂趣,于是大愛金庸。
可是,骨子里的東西和現實遭遇后,往往更能激出自己都不明白的那點真實。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好了,分割線。
第一次看《天龍八部》,我上小學五年級。
《天龍八部》的規范版本是四卷,我當時看全這套書,輾轉了五個版本。
一章一本的油印小冊子20本(三種版本)+四卷版2本+雜志號外版2本。
由此可見當時的出版環境之無序,也看出當年看本書需要多大的熱忱和不易。
喬峰的義薄云天是我第一次看《天龍八部》最大的記憶,反而對儒釋道于一身的段譽不甚了了,在我那時的印象里他更像是三年級時剛讀完的《紅樓夢》里的賈寶玉。
喬峰在杏子林里插了自己四把刀,平息了丐幫的叛亂,這四把刀與其說是打動我的是深明大義,不如說更像是江湖幫派里老大為了替下屬擔責任的三刀六洞。
少年時看的那叫一個淚雨滂沱、熱血賁張。
在幼小的心靈里,這就是義氣的理解和起源。
初三的時候看了《歡樂英雄》。
那是一部顛覆武俠的武俠小說,從寫法甚至起名上更趨近于現代,從人物塑造上更輕松鮮活,里面沒有金庸的家國情懷,也沒有古龍前期作品的陰謀江湖,而像是一群屌絲的快樂生活。
事實上里面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藏起來的家世或過往,無論是曾經做過江洋大盜的王動,還是世家子弟的林太平,甚至是女扮男裝南宮丑的女兒燕七。
唯獨郭大路,過往簡單,活的沒心沒肺。
他們身上都有著絕世武功,卻在大冬天餓得連饅頭都吃不上,并沒有武俠小說自帶主角光環和財富值的英雄們,慣常的動輒甩出厚厚一沓銀票和一把一把的金葉子。
就在這么一個屋檐上的冰柱子需要一個一個數的冬天,郭大路說一共有63根,37根比較長,26根比較短,因為他已經數了17遍。他們又餓又冷,王動選擇不動來減少熱量消耗,林太平和燕七用行酒令拆文解字來分散注意力,而郭大路則選擇用翻跟頭來讓自己暖和起來。
然后,翻跟頭翻出了一條金鏈子。
他們每個人都已經在這個漫長的冬天當掉了所有能當的東西,哪怕是厚一點的棉襖和棉褲,去換個饅頭或者錢多時里面還能夾一片大肥肉。
所以當郭大路懷里掉出這根項鏈時,另外三個人都愣住了。
他們用無聲表達了驚訝,也表達了失望。
然后他們就冷冷地走掉了。
平日里話最多的郭大路卻咬著牙一句話也沒有解釋。但是當朋友們都走了之后,他卻握著那根對他來說是心底最柔軟處秘密的項鏈,蹲在地上哭成了一條狗。
可是朋友們又都回來了,若無其事地回來了。
既然是朋友,就要相信。既然每個人都有秘密,郭大路也可以有。
那根項鏈是郭大路的未婚妻子朱珠送他的定情信物,而朱珠在新婚前跟郭大路的車夫卷了他的錢私奔了。
這根項鏈是他的秘密,也是他的枷鎖。
后來這根鏈子賣掉了,郭大路心里那個鎖也解開了。
友誼才是自我救贖的良藥。
我在《歡樂英雄》里看到的是友情的力量和溫暖,不再是喬峰式的義薄云天。
但是人到中年再想起這兩段故事,顯然后者給了我更多慰籍和力量。
金庸讓我知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英雄孤獨悲愴。
古龍讓我知道浪子看似無情多情,英雄寂寞蒼涼。
但是,在古龍生前最后一部完整作品《歡樂英雄》里,讓我知道英雄也是平凡的人,英雄也可以是歡樂的。
誰說英雄寂寞,我們的英雄,就是歡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