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內容創業一點也不新鮮
最近兩年,內容創業似乎是點石成金的不二法門。什么都直播的網紅們,“知識付費”的導師們,一個個賺得盆滿缽滿。移動互聯社交媒體的時代似乎注定是內容創業的時代。
不過,細想之下,“內容創業”能算是新鮮事嗎?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有教無類,但他老人家開私學收學生也是公開聲明要收學費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倒是收得不多,十條臘肉而已。一百多前的張元濟,這個和蔡元培同科考中進士的出版家以穿透古今的學識和洞悉中西的眼光投資商務印書館,一面“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書林努力來”,一面把這家小小的手工印刷廠變成歷經百余年而不倒的文化企業。這二位,用今天的話來說,一位是堅持原創內容,一位是搭建內容變現平臺,算不算“內容創業”?
本文要談的,比這二位都年輕,不過他的內容創業之路也遠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就開始了。
2. 創業成功需要創新和遠見
2016年,70歲的邁克爾·亞當斯(Michael Adams)獲得加拿大勛章(Order of Canada),這是官方授予加拿大公民的最高榮譽。而這一切都始于當他還是一個小鮮肉時所開始的那次創業。
1970年,年僅24歲的亞當斯還是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的一名研究生時就與人合伙創立了一家名為Environics Research Group的民意調查公司。四十多年后,這家公司已經成長為一個集團,業務包括市場研究、地理人口數據分析、廣告公關、活動策劃、社交媒體分析等多個領域,另外還有一家同名但自主經營的非盈利機構,旨在為政府公共政策提供數據參考。
歷久常新和規模不斷擴大當然是衡量一家公司成敗的重要指標,但Environics的成功更在于它在過去幾十年中對加拿大社會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它所引領的創新對整個行業所帶來的變化。
1983年,亞當斯與加拿大政商界最具影響力的媒體《環球郵報》(Globe & Mail)合作開創了一個民意調查欄目,通過報紙進行問卷調查并把公布結果。這種調查機構與媒體的合作方式在今天司空見慣,在網絡時代更是任何人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但在三十多年以前,這是不折不扣的創新。
亞當斯的另一個創舉是與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合作,將其民意研究檔案庫(Canadian Opinion Research Archive)開放給所有學生、研究者和公眾。此舉我們應當理解為亞當斯創業的初心,希望人們可以有一個更方便的途徑去了解其他人對公眾事務的想法。同時,如果我們從商業的角度來觀察,這也是內容制造商所謂“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只有共享才能帶來更多關注,只有關注才能帶來商業收益。
3. 那么多人創業,成功的模式各不相同
亞當斯的創業成功與許多人都不同。
他與比爾·蓋茨不同。中文網絡世界一度謠傳蓋茨有一個身為IBM董事并且促成了兒子第一單生意的母親。事實上,蓋茨的母親瑪麗·麥斯維爾·蓋茨與IBM一點關系都沒有。不過她系出名門,有一個做過銀行總裁的祖父,自己做過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和幾家公司的董事。蓋茨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蓋茨即使沒有直接獲得父母在商業方面的幫助,耳濡目染得到的熏陶總是一筆財富。亞當斯不同,他來自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父親是木匠母親是護士。
他與馬云不同。馬云在創立阿里巴巴之前當過英語老師,兼職辦過翻譯社,翻譯社還虧過本。即使在創辦阿里巴巴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都不能算是成功,直到有一天在不斷摸索中摸到了淘寶,他才真正贏得成功。亞當斯不同,他從來沒有干過其他工作也沒有做過其他行業,從學生時代開始第一次創業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Environics做大做強。
他與俞敏洪也不同。俞敏洪在北大任教期間辦培訓班賺外快,辭職后在培訓機構任教,然后創辦新東方,再到后來進入金融領域,自始至終圍繞著一個錢字。亞當斯不同,Environics四十多年從一開始就著眼于不那么賺錢的公共觀點調查,三十多年前與《環球郵報》合作進行的民意調查重點不是惹眼球的新聞熱點而是公共政策背后的實質性問題(substantive?issues of policy),十多年前創辦非盈利的研究院(Environics?Institute for Survey Research)仍然關注加拿大的公共政策與社會變化(public policy and social change in Canada)。有人問亞當斯他當初為什么創辦這家公司,他說那個時代了解別人想什么非常困難,他只想幫助政府和企業了解大家在想什么。
家傳、經歷、初心,亞當斯在這些方面與其他創業成功的企業家都不相同。
4. 成功之道
那么Environics的成功究竟有什么秘訣呢?讓我們從Environics這個名字說起。這個字在牛津英語詞典中查不到,可并不是一個“規范”的英語單詞。不過柯林斯詞典(Collins)有一個解釋,說它是"the study of human and natural forces that determine an environment"——關于決定一個環境的人類和自然力量的研究。說白了就是環境學。
用這個詞做公司的名字,不知道的也許還以為是一家環保公司。事實上,美國有一家同名公司,是一家小型制造業企業,生產的是氣體混合設備,產品用于食品包裝、醫療設備、電焊等領域,取這個名字也許表示其產品是這些領域的生產“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作為一家民意調查和市場研究公司,亞當斯是否也希望借助Environics這個名字來傳達他的一種理念呢?這就是民眾和消費者的意見是公共政策和公司戰略賴以生存的環境,對公民和消費者的調查研究就是對“環境”的研究。
如果這是亞當斯的理念,我們就很容易理解Environics集團在過去幾十年中的發展。當單純的市場研究已經不能為決策提供足夠可靠的依據,使用基于地理位置的人口信息(geo-demographics)對研究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于是在最初的Environics Research(市場研究公司)之后Environics Analytics(數據分析公司)迅速成長為業界的領頭羊。
民意調查當然是對“環境”的研究,但Environics更把這發展成了對“環境”的構造。Environics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于其開發的一套地理信息體系,能夠把各種公開數據集成起來并分割到一個個郵政編碼區域。統計局的人口普查、各種官方統計數據、民間商業調查和市場研究數據,數量眾多,方便易得。但這些不同來源的數據各有長處也各有缺陷,如何才能把它們整合起來呢?把數據分割到郵政編碼區域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加拿大的郵政編碼(postal code)非常細,在城鎮區域一個郵政編碼只覆蓋10~15個家庭地址。這個級別的數據可以幫助企業和公共決策部門了解每個小區住戶的收入、學歷、家庭結構、消費習慣等信息,基本上可以讓傳統和數字廣告精準投放做到“指哪兒打哪兒”,也可以讓政府合理安排社區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建構起來的一個“環境”。
今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帶來越來越多的數據和越來越強大的分析處理能力,然而決策所需要的依然是把點點滴滴的信息綜合起來創造出一個“環境”的能力。雖然開著市場研究公司,亞當斯并不主張凡事都去做調查(survey),他說“a survey if necessary but not necessarily a survey”(如果需要就做一個調查,但并不是每次都需要做調查)。調查只是手段,把從調查或其他途徑得到的數據放到一個具體的相關的“環境”中去推導出能夠解決商業問題的洞察(insights)才是根本。
5. 總結一下一次創業就持續成功四十多年的秘訣
首先當然是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堅持正確的道路。
第二,要有核心武器。
第三,可以逐步擴展,但要圍繞核心競爭力來開展。
參考資料:"Michael Adams Career Resume", Marketing Research & Intelligence Association; "Michael Adams on Environics", Environics Research網站;“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李妍,新京報書評周刊2017-10-28;圖片來自Pixabay公開版權共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