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
? 置身于學生之間,常反思一個問題,孩子到底應該怎么教育?人一生所需經過的三個教育階段:家庭、學校與社會。家庭作為教育的搖籃,本應該在最初的教育中就對孩子起到引導性甚至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現實中面對大多家長的教育觀,只能愧而掩面,徒有嘆息。家長最頭疼的莫過于孩子上學之后的學習和性格。小孩子的脾氣大多是打陣兒來的,淘氣的孩子多數是情商、智商稍出眾些,不然那么多主意哪兒來的,所以這是無可厚非的。
? ? ? 寵愛和溺愛不止是不同。一生都在學習中成長,每個家長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在某一方面關乎一生的導師。可以說,孩子的性格大多是由家長造成的。故而,在責備孩子的時候也許應該先追問和反思自己:是不是因為自己某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孩子此刻的境況?若不是百般疼愛,受不得委屈造就的,我不信就是與生俱來的,在這種環境下,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偏執慢慢開始挑戰家長的威嚴,這時候你還是在妥協嗎?正常的教育環境與溝通下,孩子面對一些事情應該是協商而不是要求。盡管他仍然是一個無知的孩子,但作為家長,應該有此種意識,即我與他在人格上都是獨立而平等的。在這種平等上,我們遇到事情尋求解決的途徑是基于平等的協商,而不是要求。(例如:在商場看到一件喜歡的東西,他要做的是問,可不可以買給他,而不是他要你買給他)。
中午和一位我自認為教育方面沒有疏漏的阿姨談教育問題,我們說的兩種極端,而后阿姨告訴我,曾經有一位清華教師說:“棍棒底下出才子,我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我打出來的。”我想了想,也對啊,當然,不是說的虐待,我們可是正常人家,說的是適時適度,沒有孩子天生就聽話不犯錯,他只是不懂得什么是要做的,所以在正確的教導下,依然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那么知覺上的疼痛大概是能起作用的。
此后我坐在飄窗前,伸手打開窗讓風吹進來,陽光照著我,我看著對面來來往往的車輛,我想如果我有那么一個孩子,男孩女孩都好,當他開始學習寫字的時候,我要讓他人生中學會的第一個字是“禮”字,然后把他寫的歪歪扭扭的字裝進我精心挑選的相框里。或許那時他會問我,為什么是這個字,而不是爸爸媽媽或是他的名字。當然,我已經想好了該如何回答:“做人先學禮,自古孔子就說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供則不悔,寬則得眾。”雖然可能會問我一大堆問題,然后一臉癡呆的看著我,就是這種感覺,我也是偶爾需要被你仰視一下的,因為你要學的還有太多太多。若真是一個煩人精,那便要想一個故事搪塞他了。顯然這個有點不那么正確的思想,不得不承認我并不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但希望對方是。自然,如果不是,自己肯努力的話也還是有希望的。
你就是你一個獨立的個體,我絕不會把我的思想強加給你,但那是在你有自己的思想之后的事情,在你不懂的時候暫且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