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17年的3月30號,星期四。
這兩天咱們一直在聊關于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傷害的問題。
根據數據顯示,我們知道,
絕大多數未成年人受到的心理,情感上的傷害。
其實是來自于自己最親近的人,父母或者老師。
這些父母或者老師相信:
打罵孩子以及對孩子實行高壓監管是對孩子成長有益的行為。
我們暫且把這種教育方式稱為——魔鬼式教育。
之所以家長們持續地采取魔鬼教育。
也是基于以下的三點認知模式:
第一、魔鬼教育肯定能讓孩子成功,將來幸福生活。反之一事無成,碌碌無為。
第二、愛孩子、尊重孩子等于放羊式管理。
第三、寬是害,嚴是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
事實并不是那樣。
人生的選擇千萬種。
進了北大清華,一本二本,就會人生成功幸福嗎?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并非如此。
但是,這仍然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
就算退一萬步講,
咱們假定成績優秀的孩子將來可以“生活幸福 ”。
那么。靠連打帶罵,高壓監管,
就可以讓孩子一定成績優異,獲得成功嗎?
肯定也不是對吧。
靠魔鬼教育法成功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在父母棍棒下長大的,批評指責下長大的,
沒有獲得世俗定義的成功的孩子多了去了,
更可怕的是,他們終日活在郁郁寡歡中。
之前我們和大家說過,
不論怎么樣,千萬別再打孩子了。
那么今天,咱們再接再厲,再前進一步了。
那就是——
不論怎樣,千萬別再批評孩子了。
因為批評和指責已經被極度的濫用。
批評和指責,
已經習慣性的變成了對孩子人格的屬性定義。
“孩子會相信父母和老師告訴他們的一切。
所以,請留意你說過的話。
不要再說可能會對你孩子,
造成傷害的話。”
總之一句話:
千萬別再批評孩子了。
那么,很多家長的問題就來了。
您不開口,我也知道。
那就是:
“孩子犯錯了,怎么辦?”
或者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首先,孩子犯錯了。
這個定義需要慎重。
很多情況下,家長認為的對其實不一定是對。
家長認為的錯其實也不一定是錯。
只不過是因為孩子沒有成年,
暫時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暫時由家長代為判斷而已。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的某種行為做錯了。
你只需直接告訴孩子什么是你認為的正確的行為即可。
“沒有敵意的堅決,
不含代價的深情!”
這是自體心理學創始人Kohut的一句名言。
同時也是,
愛孩子,讓孩子不受精神虐待的核心方法。
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為了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
以下建議都是不錯的選擇。
建議一:教育孩子過程中明確一些規則。
你應該告訴孩子怎么做是正確的
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
如果有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需要告知孩子,
請一定要在這個不可以的前面加上一個時間期限。
比如:18歲前不要飲酒。
睡覺之前不要吃糖。
吃完飯之前不要玩游戲
……
請記住:
一定要用對孩子的正確的行為指導,
替代對孩子錯誤行為的不滿和抱怨。
不要使用帶有“侮辱、恐嚇”的句子,
更不要拿“愛的撤回”做威脅:
你知不知道我的臉都被你丟盡了;
你讓我太失望了!
我不愛你了,現在討厭你!
你再這樣,就不要回家!
以上這些批評,除了可以踩低孩子的人格,
對孩子的行為改良沒有任何幫助。
如果您要是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就請你以“不含敵意的堅決”的方式,
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
既溫柔充滿了愛,又堅決肯定。
舉個例子:
有一位媽媽帶孩子去商場購物。
她三歲的兒子正是最活潑好動的年紀。
這位寶媽很無奈,恐嚇孩子說:
你再這樣就別吃飯了,上門口站著!
可很顯然,出于安全考慮,她根本做不到。
孩子早已看穿了一切。
于是,這樣的警告如此蒼白無力。
而另一位媽媽在這方面就做得好一些。
她的兒子恰好也是三歲,
像許多這個年齡的孩子一樣,
拒絕安全座椅,一秒也不肯坐在上面。
這位媽媽每次開車出門,
只要孩子不肯坐在安全座椅上,
她就把車停在路邊,
溫柔堅決的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
安安靜靜等孩子坐回去再開車。
反復了很多次后,
孩子終于接受了座椅,養成了好習慣。
建議二: 萬一孩子做了錯事,懲罰一定要輕。
對做錯了事情的孩子,
能不懲罰是上上策。
如果要懲罰,也一定要輕。
他們意識到錯誤即可,
比如罰:
寶寶把拆掉的玩具自己再安裝回去。
罰寶寶不許玩某個玩具一天……
實驗表明:
輕罰往往比重罰更加有效。
讓孩子懂得對錯,
而不是懼怕因為對錯產生的后果。
這兩者的差別在于:
前者在任何情況下都懂得尊重規則,
而后者會想方設法逃避懲罰。
建議三: 培養孩子的興趣,而非對獎勵的渴望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是極為重要的事情。
請表揚他的努力,而不是成績。
如果你想讓他熱愛學習,
請給他創造出好的學習環境,
培養他對知識本身的興趣。
不要拿“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來誘惑孩子,
如果讓孩子覺得,
只有成績優秀時才會被爸爸媽媽愛。
那其實是教育的失敗了。
一定要告訴孩子,
只要付出了足夠的努力,
多少成績都不應該是重點。
要讓孩子知道:
付出努力
這就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建議四: 學會放手,分清楚自己到底是愛孩子還是要控制孩子。
做父母的,如果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就不要事無巨細都替孩子安排。
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父母自己要知道,
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
他有自己的大腦,他終歸要形成自己的判斷。
讓他們學會選擇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自信,
其實真相是:你給他的“建議”多過了“鼓勵”。
請鼓勵孩子更好地成為“他自己”,
而不是一個未完成心愿的“你”。
說白了,一切“魔鬼教育”的本質都是自私。
要利用孩子的生命,
實現自己的重生,再活一回。
教育本身并沒有定法,但是有前提,就是:
讓孩子在成長中,
時刻感受到“愛”,而不是“恐懼”。
每個孩子都有天真、可愛、乖巧、懂事,
讓你怎么親都親不夠,怎么愛都愛不完的時刻。
這個時候,愛自己的孩子一點都不難。
可是每個孩子也都有化身小惡魔,
嚎啕大哭、撒潑打滾,讓你頭痛欲裂,
甚至覺得神憎鬼厭的時刻。
這個時候,你能否依然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對這個弱小的生命發脾氣,
不要去批評和指責他。
對自己說:“我深愛我的孩子”,
并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愛的流動。
才是這個孩子是否真的幸運的標志了。
幸運的孩子都是三好學生,
這三好就是有一個:
“好爸好媽好老師”。
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里,
歡迎大家在看過之后,
把我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
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明天見。88
此致敬禮
你最真誠的朋友 ?陳楚
2017年3月30日
閱讀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QyMTY1NQ==&mid=2247485002&idx=1&sn=ea005a52b2458f3c16279b79ef7d343f&scene=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