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育兒困惑
? ? ? 在“集體焦慮“的育兒時代,很多小朋友贏在起跑線上,卻從初中或高中,甚至小學高年級,開始厭學,嚴重的會逃學,甚至離家出走。這些孩子受到很多社會輿論的批判,對這些孩子的家長投以憐憫的眼光。可是從專業心理學角度的解說,有問題的其實是這些孩子的家長,不是孩子!這群孩子并不是不知道知恩圖報,相反,他們就是因為太愛他們的父母,太想回報,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
SECOND
尋根溯源
? ? ?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厭學?
1. 你真的了解這代孩子嗎?
首先,父母們要知道,你養育的是零零后,一零后,你的生長的環境,不是你孩子的生長的環境,你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對他們并不適用。很直接地說,他們的生長環境有更多壓力,更少療愈空間,所以他們在情感上更脆弱。
a. 孤獨感造就的玻璃心: 孩子和同伴一起玩,有神奇的療愈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小時候住在老式房子里,天天下課后可以和鄰居孩子們瘋玩,對父母的偶爾打罵,沒有那么上心。
b. 4-2-1式的沉重情感負擔
c. 空前的學業壓力
2. 父母的高期望讓孩子變成“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
“第三只老鼠”這個比喻來自于行為心理學的一個實驗。心理學家把三組老鼠分別放在三只不一樣的籠子里。
-第一只籠子里的老鼠只要一 踩踏板,就會有食物過來,所以這里的老鼠餓了就會去踩踏板;
-第二只籠子里的老鼠一開始踩踏板,會有食物過來,但是后來一踩踏板,就會觸電,老鼠慢慢就餓死在籠子里;
-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踩踏板會有不確定的反應,一會兒是食物,一會兒會觸電,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就在籠子竄來竄去,最后,發瘋了。
現在我們的孩子就像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面對家長過高的期望,他們愿意拼盡全力來回報父母和長輩的愛,但是有的時候他們實在無法讓父母滿意,于是他們學習了,害怕父母失望,不學習又極度自責。很多孩子因此而產生很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3. 作為父母,你自己知道怎樣過人生才會幸福嗎?
其實在G媽研究心理學之前,G媽對這個問題也很困惑。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陳默,給出的是這個答案:
身心健康,
有不低于社會平均的收入,
內心的愉悅感不僅僅來自他人的評價,
能欣賞自然美,藝術美,會為美而感動,
有助人的能量,
獨處時不焦慮,群處時也不焦慮,
有親密的能力,能與伴侶親密相處,
愿意為人類奉獻。
這段文字值得仔細和反復閱讀,G媽可以用它寫好出幾篇文章。但這些,基本可以讓大家判斷自己的育兒觀是否走偏了。
THIRD
G媽說
? ? ? 以前G媽總認為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現在覺察在很多時候,父母其實并沒有分清楚自己的渴望和孩子的渴望。當沒有覺察的時候,這些愛就是自私的。
還是用最經典的一句話來結束吧:“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人生,孩子只是經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去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