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我在一家托管班當了三個月的輔導老師,主要負責三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有個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長期徘徊在70分上下。期間我給她讀題,跟著她一起做,她都能做對,但只要自己做,錯的幾率非常高。反復幾次后,我發現她數學學不好,其實是語文沒學好。
她經常讀不懂題目里詞匯的意思,比如說,計算往返路程,她不明白“往返”是什么意思,自然就算不正確。另外,理解能力差,自己讀題時,看不懂題目在說什么,只要我跟著她,邊讀邊解釋,她都能做出來。
我跟她家長溝通,建議讓孩子多讀書,增強理解能力,她家長回復我:“孩子語文成績還可以的,你只要幫她把數學成績提高就行了。”而她的語文成績還真的比數學好,一般在85分上下。細心觀察后,發現她的答題都是按套路走的,閱讀理解的題目,從來不自己發揮,都是在原文里抄相關句。這應該是老師教的應試技巧,只要抄相關句,即使不得滿分,也能得一半以上的分數。可是,這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嗎?這才是一直以來我們反駁的應試教育根源。
上過大學的人都經歷過文理分科的兩難選擇,當年那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影響了大部分學生。表面上文理分科是減輕學生負擔,集中精力死磕某一門功夫,似乎這樣更省力,更容易成功。實則不然。
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論”,認為在文科和理科之間,集中精力專注其一,能提高全社會的效率。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為了適應“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需要,國家仿效前蘇聯“老大哥”的時代風氣,采取了文理分科的教學方式,這在當時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可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發現文理分科帶來的弊端越來越多,已經不適應目前的教育。
文理分科教學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文科學生缺乏科學精神,進取心差,遇事不夠果斷,思考問題片面,受感性情緒影響嚴重,容易傷春悲秋;理科學生缺乏文史知識,缺乏人文精神,做事容易受條條框框限制,格局難以提升;不論文科、理科學生往往又都缺乏藝術修養,比如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這在高中一般是不開設的;而學藝術、體育的學生往往重視專業訓練,文化課基礎薄弱。這些知識結構的缺陷,造成大部分學生即使受了高等教育,但其發展依然受到很大的局限。
從2009年開始,社會就對是否取消文理分科開展了激烈的討論與辯論,終于在今年,教育部發文,未來五年全國各省逐漸取消文理分科。我們都知道,教育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民族的未來發展。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長期的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不管此次取消文理文科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我們的初衷是美好的,為的就是培養多規格、多層次的全方位人才。
那么怎樣才算是全方位人才呢?
現在微信公號那么多,但做的好的并不多,仔細看那些閱讀量及轉發量高的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邏輯性非常強,讀起來很流暢,修辭手法反而比較少。這時候拼的是思維能力,表現出來就是數學能力,而不是所謂的好文采。也就是說,文章寫的好,表象是語言駕馭能力強,內因是數學思維能力好。
所以,要成為全方位人才,第一,你得先有個清晰的頭腦。把話說清楚,講明白,拒絕模糊用語。我們經常發現,在與人溝通時,有些人說話,總是拖泥帶水,不明主次,他自己感覺說清楚了,但其他人不一定聽明白。這要求我們慢慢鍛煉自己的表達力和解釋力,描述事情時,有條例,有依據,有結論。嫻熟的語言操控能力,是清晰、準確、動感十足的,這是一個人思維冷靜的體現。
第二,系統的閱讀。
追求分數的教育,毀了孩子的閱讀天性,但我們欣慰地看到社會對全民閱讀越來越重視,無論從央視的公益廣告,還是微信的公眾號閱讀,或者街角的書店書吧數量,我們都能看到閱讀越來越多出現在生活中。但不要讓碎片化的閱讀替代系統的閱讀,碎片化閱讀能帶來短暫的閱讀快感,但無法激活思維的提升。也不要成為會走路的書架,一味地相信書本,追求答案,迷信結論,要自己去找資料、分析、明辨是非。
第三,行萬里路。
說起行萬里路,很多人會想到四處旅游,嚴格意義上的行萬里路,并不是跟團旅游,它是動態的學習過程,書本知識是靜態并且有限的,只有行路過程中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埋頭于書海中,必須適當的走出去,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講的理念,從而放大知識層面,最終做到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第四,會玩兒。
人和機器的區別在于情感,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會玩兒,當然不是指胡鬧瞎玩,而是愛玩兒,并能從中能找到意義感。這是著名未來趨勢專家Daniel Pink描述的未來社會主人翁必須具備的6種技能之一。上個月,我和孩子一起看《超能陸戰隊》,那個愛玩兒的男孩小宏,就是對什么都好奇,會玩,而且還玩得漂亮,喜歡折騰,能快速接受新事物。這才應該是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
數學學不好,是語文理解能力弱的結果,文章寫不好,是數學邏輯能力差的原因,長期以來,很多人都是跛腳走路,卻并不自覺。學習融會貫通,懂得全局觀念,希望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健康地跑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