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沒有陪伴,談什么感情》這一章,列舉了以下二個例子。
1,朋友之間
朋友是什么?就是你的曾經儲存在他的記憶里,如果彼此都走向新的旅程,朋友的使命就此結束,必然會有新的朋友溫暖新的旅程,除非你我還能一直同步成長。曾經的精神垃圾桶和熱線電話一旦停機,曾經的聊天記錄全部刪除,重新開通需要從最初的相遇開始。
拋開經歷和成長談朋友的情義都是水中花鏡中月,虛幻的情義是經不住歲月的掂量的。
如果朋友之間分開時間久了才是疏遠的根本原因。溝通是了解對方,增進感情的最好橋梁,再鐵的朋友,通過歲月的烘干,十幾年跟以前才十幾歲的人思想是不能比,慢慢的,你的圈子發生變化了,你的思想發生變化。就如小時候兒時中的記憶,我覺得老家的一條橋很長很寬,雄偉壯觀,若干年后回去再看這條橋,突然間覺得這條橋變得那么小了,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一樣,破舊不堪。其實這條橋真的變小了嗎?沒有,還是原來的橋,只不過人見識的東西多了,有對比了,才知道怎樣的橋才更雄偉壯觀。如果這條橋一直都在你眼里沒離開過,這條橋在你心里面一定是雄偉壯觀的,所以朋友,同學都一樣的。久沒溝通久沒接觸就象斷電一樣,再聚得再接上電源,但思想和精神層面可能己經不在同一個頻率上了。所以,拋開經歷和成長談朋友的情義都是水中花鏡中月,虛幻的情義是經不住歲月的掂量的。
2、愛人之間
不管是朋友,愛人之間也是一樣。打敗我們的不是彼此的疏遠和背叛,而是你的經歷,我沒有參與。
所謂的你的經歷我能參與,不僅僅是你跑步,我也非得比肩同行,而是你生活的朝朝暮暮的見證和參與。
人生就是這樣,一見鐘情和兩情相悅只是情義的開始,情義的延續始終伴隨著彼此的經歷和共同成長。
愛人分久了,必分,沒情感交流;沒情感慰藉;沒肌膚相親;情感疏遠。要不怎么哪么多兩地分居,離婚率哪么高,有的為了賺錢,丈夫到大城市打拼,妻子在老家孝敬父母,在家辛苦勞作,幾年下來,丈夫賺到錢,在外面見到的是霓虹燈下的燈紅酒綠,美女如群,而回家見到的是一個不懂得打扮的黃臉婆。沒有陪伴,沒有情感交流,哪份感情慢慢就疏遠,正所謂陪伴和情義長久在這里就是黃豆黑豆倒在一起的參與,分不清才是最牢固的情義!你的一生我陪過一段旅程才是情義的常態。兩情若是久長時,真還需要朝朝暮暮!
?情義對于朋友和夫妻之間都一樣,適度的距離能產生美,超出這個距離,根本沒有什么美可言。距離過大,漏掉幸福是必然!三毛說的好:情義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參與,見證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
情義本身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依存、相互愉悅,相得益彰,一根繩上的螞蚱總比兩只蝴蝶更能體會到風雨同舟、相濡以沫的真諦!沒有共同經歷的情義比蒲公英還不牢靠,風一吹,就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