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樂于發現變化、觀察變化、理解變化。死生是人生中變化的極端,《莊子》里多次談到。
而對死的處理又是儒家的麻筋,儒起源于哭喪,哭喪者身著褥服,褥—儒同音的緣故使這些人漸漸被為“儒”,孔子最愛的《禮記》中有無比繁復的關于喪儀的記載,關于哭喪的位置、動作、節奏有精密的要求…
由于儒本來是個貶義詞,孔子為了撇清他與“小人儒”的界限有意淡化了死——“未知生,何知死”
順便塑造了中國國民性格的一部分…
莊子用這篇文章直接挑戰儒家的麻筋。
在這一則莊子生編出來的故事里,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友仔互相結交,相互交談說:“孰能相與于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級,相忘以生,無所終窮?”接著相視而笑。
故事一開頭的對話很有性格的表達出,這三個人與造物者結成伴侶,與大道渾然一體,明顯是三位道教同仁。故事剛剛開始。
接著子桑戶就死了…
子貢前去吊唁。
莊子的安排用意是這樣:子貢代表儒家;孟子反,子琴張代表道家。
莊子已經布好棋局,要儒家和道家在生死這個問題上進行思想博弈,制造一個儒道的正面沖突…
子貢一步一步走向停尸房,準備幫助治喪,神情凝重,氣氛哀傷…
打開門。
孟子反,子琴張分兩邊坐在子桑戶尚未埋葬的尸體前,翹著二郎腿。
他倆“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他們唱著歌兒:“哎呀!桑戶啊!你已經上道了!我們尚且還是人!”
子貢看不下去了,上前問道:“人家都已經躺在這兒了,是有多大仇,你們還靈堂K歌,真的合乎禮儀嗎?”
莊子挺懂儒家的,死者為大,這時按照儒家規定,他們作為朋友應該:“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們應該行喪儀。
孟子反,子琴張相視而笑回答道:“你們這種人哪里會懂得禮儀的真正含義呢…”
子貢懵了,回去一五一十的告訴孔子。
這時候狡猾的莊子開始黑孔子了…
但是不是單純的黑,而是把孔子微妙的創造為一個被禮儀法度束縛但明白人間正道是道教的俗人,為了地位、生活等不得不走儒家這條路。慢慢看。慢慢感受。
莊子筆下的孔子對子貢說:“畢游方之外者,而丘游方之內者。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異物,托于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復始終,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孔爺儼然一個道教大師。
孔子大意是說那兩個K歌的友仔是超脫世俗、逍遙世外的人,我孔丘只是生活在禮儀法度的塵世中的俗人。
接著子貢問孔子:“然則夫子何方之依?”意思是問孔子將依從方外還是方內(道內還是道外)。
孔子回答:“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
這句話我的理解和標準翻譯不同。標準翻譯是:“我孔丘是蒼天施與刑法的人。雖然如此,我未能超脫,還是與你共游方外。”我的翻譯是:“我孔丘是蒼天施與刑法的人。正因為這樣,我們只能是方外的俗人。”仿佛孔子的言下之意是他分明知道如何得道,但是因為天戮,不得不游方外。
結合莊子前后杜撰的以孔子為主角的顏回與孔子的對話、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等等、以及莊子本文后半段回答的、還有莊子行文的性格特點(讓孔子松口屈服),還是我的翻譯適合理解。
重點和難點在最后一段。
子貢問:“敢問其方?”順理成章的問如何才能共游方外。
孔子回答…其實就是莊子回答啦!都一樣…
孔子回答:“魚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供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定生。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莊子筆下的孔子深諳虛無之道,但終由于天戮,不得不堅持儒家。
舉例有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味道…
孔子告訴子貢:“魚是水生的,人是道(自然)生的,魚因掘地成池子而可以存活,人因為彷徨無為、沒有束縛而心性平定。”
魚生于水,游于水,順遂水,以致已忘記水。
人亦然。
這句話說完這篇文章意思已經差不多了,但是莊子為了結結實實的踩上孔子幾腳…
子貢最后一問:“敢問畸人。”
我猜測“敢”的用法類似“敢布腹心”,帶有冒昧的意思。當然冒昧了,說自己老師是畸人…
他藏在幕布后,用筆操縱著孔子回答道:“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如果有人覺得這篇對話只是簡單的選擇儒家兩個代表而已,就錯了,這其中微妙的表達了莊子對孔子的態度。
莊子認為孔子揣著明白裝糊涂,明明知道大道才是正道卻佯裝瑟瑟…
礙于面子莊子沒有把話說完,我幫他說:嗨!孔老爺子!您在人世間看上去是君子,然而在自然看來您不能擺脫天之桎梏,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而在下莊周在你們看來放浪形骸,但在大道中,我卻高蹈絕塵,超然世外,游于太虛,相忘有無,何不來和我一起與道無憂無慮的遨游無極之境呢?。
文中孔子悲慘的遭天戮,但又清楚道家的思想,天戮導致孔子追求功名利祿的無奈行為。
莊子真正的用意不得而知,但我希望莊子在振振有辭、一本正經的希望拉孔子一把。
莊子啊!
莊子不是神經病,撇開孔子子貢,單純的看那兩個靈堂K歌的友仔,我認為莊子有一絲無奈,莊子一生有大無奈。
既然朋友已經死亡,不如把死看作“決疬潰癰”,把既有的事實看作應有的規律,這個規律我們無法改變,所以就適應它,順應它。莊子消亡事物界限,是因為無奈,是對大自然的屈服,他把這種屈服上升到一種效法,一種對規律的理解。
水是強大的力量,泰勒斯老爺子甚至認為水是世界本源,老子(是李耳不是我自稱)贊嘆水放進杯子就是一杯水,放進長江里就是長江。且“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我們如今利用水,臣服于水,順從水,建立水電站。結果使我們人類更強大。
莊子知道宇宙運行是最強大的力量,接著他的屈服使他變得強大,這是莊子的智慧,也是莊子的無奈。
莊子知道我們讀者不會模仿故事中的行為,因為我相信莊子也不會這樣做,不然莊子像孔子一樣記錄自己的言行就好了,不用杜撰。
讀莊子的人們都有可愛的默契,我們都知道莊子想說什么,我們知道他這么夸張寫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給我們一個行為準則或模仿對象。
偉哉莊子!
ps:在文章中遇到不理解、翻譯不合邏輯的地方我會建立在查閱權威資料的基礎上重新翻譯,翻譯遵循莊子習慣用法,性格,用法先例、邏輯推理。力圖呈現一個完整的、可理解的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