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謬誤:
1.草率前提:論述是根據不當的歸納而來的。
比如說:運動是一件好事,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運動。
這句話的前提是有問題的,對于身體有心臟病之類的患者是不適合運動的,所以只能說對于大部分人都是有益的。還有一個點,就是運動時一件好事,好事是有標準的,如果運動可以增加你的免疫力提升,可以練出優美的身型這些我們可以確定的都是好事,但是很多人運動并沒有達到這種效果,那么我們到底該怎么評判這到底是好事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呢。
2.過度概化:當我們探討周圍事物的模式時,通常會把一些類似的事件當作某種普通模式的證據。即我們在有限觀察的基礎上,做了過度的概括。
例句:你不會說中,我不會說中文,小名也不會說中文。所以,我的結論,清華大學沒有人會說中文。
這種錯誤就是把部分現象當做全部都是這種情況的一種過度概括,導致結論不具備說服力。
3.誤用因果:這類錯誤是指原文上下兩件事不構成因果關系.而選項卻以因果關系處理.
我們不要找小名吃野餐,每次帶他去都會下雨。
這是一種將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想法,強行的聯系在一起了。下雨是氣流決定的并不是某一個人能夠決定的。
4.矛盾前提:
如果上帝無所不能,他能創造出他搬不動的石頭嗎?
上帝本身是無所不能的話,從能力的維度上看搬不動的石頭是可以制造出來的,但是如果制造出來搬不動的石頭就代表著上帝并非無所不能。這個本身就矛盾了。
5.滲加同情:在表達的時候添加自己不相關的情感附加
有一個人應征一份工作,他的面試官問他的資格背景。他回答說他有一個老婆、6個孩子。老婆是跛子,孩子沒有東西可吃、沒有衣服可穿,家里沒有床鋪,壁爐里沒有柴燒而冬季就要來了。
這個信息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家庭狀況的好壞也不能決定對方就要給你一份工作。
6.錯誤模擬:
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應該可以參考課本。畢竟,外科醫生開刀的時候可以看X光片,律師在法庭上辯論時可以看案由,木匠也需要藍圖才能蓋房子,那么為什么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不可以參考課本?
考試和開刀看光片是不一樣的,考試是檢測你所學的知識,開刀是根據光片來分析原因和所實施的行動。
7.與事實相反的假設即使你沒有實現后面也有人會實現,你無法在前人無法實現的基礎上斷定后面就一定實現。
如果居里夫人當初不是碰巧把一張相片底片放在裝有瀝青鈾礦的抽屜里,到今天都不會知道鈾的存在。
不管有沒有居里夫人這個人,鈾一定是會被發現的,只不過剛好讓他趕上了,這種碰巧的幾率只能說明她的幸運,不能說明別人就做不到。
8.井里下毒:你無法再別人還沒有說話的時候就斷定對方是什么人。
兩個人在辯論:第一個人站起來說:我的對手是一個惡名昭彰的片子,他說的話你都不能信
人不能在信息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下結論,攻擊對方的為人也是不對的。只能就事論事,畢竟是在辯論,不能對別人先下定義。
0,\?F[U[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