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一代溝”,我認為有代溝就是因為認知的差異。
晚上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奶奶吐槽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梳的辮子不好看,說幼兒園老師都不會梳頭發(fā)。
我默默的聽著,卻沒有告訴她,早上我就給孩子梳的這個辮子,幼兒園老師只是照著我梳的,在孩子睡午覺起來后繼續(xù)給孩子梳的頭發(fā)。
這其實也可以說是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可我更想用認知差異來解釋。
百度百科說,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孩子奶奶覺得老師給孩子梳的辮子不好看,其實這就是奶奶的感覺。而我給孩子梳那樣的辮子,是因為我覺得好看,這其實也是我的感覺。
也就是對同一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為什么會這樣呢?明明都是客觀的、同樣的事物,為何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認知過程不同,才導致我們對同一事物認知不同。因為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
一般說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聯(lián)想、思考)等都是認識活動。認識過程是主觀客觀化的過程,即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表現(xiàn)在主觀中。
說白了就是,我們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經歷、記憶、知識儲備等來對某一事物進行判斷。就像奶奶用自己對“好看”的理解來判斷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梳的辮子是否好看。
奶奶已經50多歲了,而幼兒園老師不過20幾歲,用三歲一代溝的方法來計算的話,奶奶和幼兒園老師之間十個代溝,她們對于“好看”的理解必然是不同的。
奶奶年輕的時候或許對于“好看”的理解就已經定型了,對于現(xiàn)如今的“好看”自然會有不理解的地方。即便是年齡相仿,也對“好看”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年紀差異大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所謂“代溝”并不僅存在有年齡差異的人之間,即便年紀相仿,也會因為認知差異導致認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