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小兔子都喜歡吃胡蘿卜嗎?”一個小朋友湊著我身邊,突然問道。
“對。”我玩著手機,有點心不在焉地回答。
“為什么呢?”小朋友眨著水潤的大眼睛又問我。
“因為……它的眼睛是紅色的,胡蘿卜也是紅色的,所以它們相互喜歡。”我愣了一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
“你在現實中見到過兔子吃胡蘿卜嗎?”我問自己,然后忍不住百度了一下。原來胡蘿卜對兔子來說,只能算零食,多吃還可能使兔子生病。
天吶,我這么多年來對兔子的認知竟然是有偏誤的。但為什么小孩子能發現的問題,身為大人的我卻一直對這種偏誤深信不疑呢?
那是因為多年來我習慣了不求甚解的生活,當待在舒適區的我遇到有挑戰性的事物時,第一時間的選擇是退卻止步或隨波逐流,始終沒有帶著一顆好奇心去深究。
〈1〉八卦之心與求知之欲
那么我的好奇心用哪去呢?哲學家大衛·休謨將好奇心分成兩種,分別是消遣性好奇與認識性好奇。前者就是八卦之心,好比自己身邊某人發生了什么狗血的事情,或者是一些明星們不為人知的隱私等等。這些大多都是無關緊要的茶余飯后談資,對個人的成長起不到任何有意義的幫助。
而后者是求知之欲,是人們在汲取知識與觀察事物時,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審視,產生一時無法解答的疑問時,就帶著好奇來主動地去探究問題。很明顯,后者可以激發創造力,從而加速我們的成長。
而我的八卦之心倒是時常熊熊燃起,求知之欲卻因各種麻煩被一再擱置。
〈2〉牛人們的三手絕活
那么,如何讓我們時刻保持認識性好奇呢?心理學家伊恩·來斯利在《好奇心》中提到了三個訓練方法:狐猬策略、同理心詢問和匠人精神。
狐猬策略,是像刺猬一樣遇到危險,卷縮起來,用刺來保護自己,比喻精通至少一個方面的知識。同時,又要像狐貍一樣多方面思考,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好比喬布斯在蘋果手機外殼工藝上苛求完美,又把書法元素融入到其外觀設計上。
同理心詢問,是多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當使用不同于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時,就會極大地調動我們的好奇心。好比齊白石認為天真爛漫的童心是藝術的內在生命之一,獲得至高的藝術成就離不開孩子般的童真。
匠人精神,是嚴格要求自己注重每一個當下,在細節上做到極致,正因為要求自己盡善盡美,才會不停地調動好奇心去探索完美之道。好比91歲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說過的話:“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續攀爬,試圖爬到頂峰,即便沒有人知道頂峰在哪里。”
好奇心也被稱為“認知需求”,而《人類簡史》中有觀點認為,好奇心是人類起源的因素之一。在現代社會,有時候好奇心的多寡可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保持一顆孩童般的赤子之心迎接挑戰,才能到達不斷精進自己的目的。
我走到窗口,看著那幼小的身軀越來越遠,心想:“如果你以后叫我哥哥,我就把這個真相告訴你,畢竟叔叔都是有嬸嬸的,對吧!”
我靜坐了一會兒,嘆了口氣:“算了”,起身向單位的大門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