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那么一篇充滿火藥味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這一次的題目是《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文章大致說,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成功套現15億,你看同樣是80后人家已經是億萬富翁了,再看看你呢,還在為著一份寒酸的工作朝九晚五。
然后,里面有一句話:“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從來都不會打招呼。”
我記得上個月刷屏的一篇文章是《90后干掉80后的時候,從來不會打招呼》,也是相似的邏輯,相似的語氣;
再往前,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有篇演講被熱傳,名字叫《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看來,有毒的雞湯都喜歡拿打招呼說事兒,同一種配方,熟悉的味道。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常常聽到有些家長數落自己小孩:“你看人家隔壁小明,一樣上學人家考上了XX大學,你都被人甩出三里地了!”
沒成想長大后,一個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所謂“青年導師”到處販賣焦慮,恨不得天天趴你耳邊嚷嚷:“你的同齡人已經賺了多少億走上人生巔峰,而你還在這里搬磚。”
老實說,我不太明白這種文章的邏輯與價值何在。
稍微動點腦子的人都明白,拿個例來講道理無異于耍流氓。
村上春樹談到自己的作家生涯時曾寫道,人生而不平等,此乃不刊之論。
每個人擁有的天賦、資源、性格各不相同,有人聰明絕頂,有人天生愚笨,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人一輩子走不出大山。
拿一個成功的胡瑋煒來盲目鼓吹某種成功的標準,而忽略創業成功本是概率極小的事件,用類似個案來挑動本已不易的年輕人,如果不是愚蠢那就是嘩眾取寵的壞。
駱賓王7歲寫《詠鵝》,莫扎特8歲作神曲,霍去病18歲當將軍,扎克伯格30出頭身價千億——拿胡瑋煒做例子,你還不如拿這幾個人更好,他們豈止是不打招呼,他們還會回頭朝你翻個白眼呢。
2
文章里有幾句很扎眼,也很容易刺激到讀者的話:
做公務員的同學,有人已經做到正處。經商的同學,創業公司做到了數千萬營收的體量。那些日復一日上班的同學,也有人成了世界500強企業里的中層。混得差的,也有人在毫不知名的小公司里,拿三四千塊的月薪。
我討厭這種文章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總是在販賣焦慮,用簡單劃一的標準來定義別人的人生,給這個本已浮躁和不安的社會不斷制造恐慌。
什么時候,這個社會評價成功的標準成了賺錢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什么時候鼓吹年輕人“千萬不要不愛錢”變得大行其道?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條路,無數種人。有的人夢想成為億萬富翁叱咤商海,有的人喜歡投身科研為推動人類進步添磚加瓦,也有的人無甚追求,就喜歡平平淡淡安安穩穩的生活。
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這個時代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運,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與煩惱。
不知道作者哪來的勇氣替別人說,“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
這種單一蒼白的價值觀對年輕人才是危險的。評價成功的標準越單一,給年輕人帶來的扭曲越大。
3
文章里還有一段話,是這樣評判人群中占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的:
要么在北上廣的寫字樓里,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么在三四線城市里,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
很明顯,無論在大城市里勤勤懇懇工作還房貸,還是在小城市平淡安穩地生活,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平庸和失敗的象征。
不明白踏踏實實工作養家糊口怎么成了一件難以啟齒的事?看似瀟灑卻盲目地學別人辭職創業,難道不是沒責任的表現么?
大概有人會說,其實大多數人也想成為有錢人,只是他們做不到罷了。
也許是事實,但另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是,這個世界上愛因斯坦、馬云、比爾蓋茨本來就注定是少數。
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是件很難的事情么?
倘若羨慕別人創業成功或者官場得意,自己又有別人那種意志和決心,那么努力去嘗試未嘗不可;倘若超出自己能力之外,努力過但沒有成功,那也不必過分糾結。
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以積極的心態生活,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有所追求有所期待,那么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拋棄你。
也從來沒有所謂成功的標準,如果有,也許只有一個——
以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