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年你高考落榜了,你會去做什么?
講真,這個問題我當年真的有想過。我有想過如果我真的落榜了,我也不想去復讀了。我就去做烘焙學徒去學烘焙。每天對著那些漂漂亮亮的糕點,起碼心情還不錯。最最不濟也叫學會一門手藝,也不至于會把自己餓死。
日本高考落榜青年,平野勇氣,又做出了什么選擇呢?
平野勇氣,一個很常見的吊兒郎當而又浮躁的城市迷惘青年,高考落榜,一身浮躁氣,前途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從哪兒來,該往哪里去。無所事事而又誤打誤撞來到一個連手機信號都沒有的偏僻小山村接受林業培訓,皆因受到林業宣傳冊上的美女從業員照片的吸引。他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就是屬于這里的,打發打發時間,只想一年培訓結束以后盡快離開這個山溝溝。但是卻在與當地村民、同事互動的過程中愛上了這里。神去村和大山把他打造成一個真正的男人,成了大山里的一份子真真正正的林業工人,大山的守護人。
《哪啊哪啊神去村》,一部光看名字就叫人丈二摸不著頭腦的電影。但是這樣一部講伐木工人的電影,卻讓我看得很歡樂。在日本電影里頭,講述某種特殊職業的電影實不少見。早有《入殮師》,后有《編舟記》,電影帶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過程不為人所熟知的行業。那郁郁蔥蔥的森林,那滿眼滿眼的綠色,那淳樸可愛的人兒,怎么看都怎么讓人心生歡喜。故事一點都不復雜,故事里甚至連一個壞人都沒有。但是看完卻讓人覺得,渾身舒暢。不僅僅是因為它幽默好笑,而是看到平野勇氣終于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時,發自內心地為他鼓掌,覺得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也許在主角平野勇氣的人生字典里,從來根本就沒有伐木工人這四個字的存在。很多人都想留在大城市,大城市有無可比擬的優質資源,有更多的上升機會和空間,這都是無可非議。人各有志,無論是哪種選擇都好,都是他的自由,都有他的道理。一個包容的社會就應該允許并尊重各種不同的選擇,而不是拿同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的人,不是只有一個主流的聲音說只有當某某職業才是最好的,然后讓所有人都望向那個職業。而最最可惜的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明明喜歡給河馬刷牙,卻要穿著西裝穿梭在石屎森林里做銀行經理。
蘇軾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詩人。他贊柔奴的那首詞,也為他自己心聲。“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多豁達坦然。看完這部電影你會發現,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不可怕,悲哀的是找到了卻心不屬此。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用心堅持一輩子去做好一件事情。誘惑太多,人心太躁,有時候用心堅持去做一件事情,在別人眼中反而是傻里傻氣的表現。在現在的社會里,還來提匠人精神,好像已經落伍了。可是,“成就”從來就離不開“專注”兩字。
梁冬有一次在《最強大腦》里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我覺得每一個人,他這一輩子,一定要去找他自己。”那怎樣才算找到自己?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認真專注去做好手邊的工作,用心干,用心活,心安,那也是吾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