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便利店》是一部第155屆芥川獎獲獎作品,作者 [日] 村田沙耶香 。
“我一直在模仿著他們,只為努力扮演大眾心目中的人。”
故事梗概:
古倉惠子從小就是個有點怪異的孩子,比如幼兒園的時候,當別的小朋友都在為死去的小鳥哭泣時,她提出要把小鳥吃掉;小學時,為了阻止兩個男生打架,她拿鏟子砸他們的腦袋;為了讓大吼大叫、歇斯底里的老師閉嘴,她把老師的短裙和內褲扯下來等等。為了不讓父母為難,古倉惠子在家以外的地方盡量保持沉默,靠模仿別人來隱藏自己。她休息時間都是一個人度過,自然也就沒啥朋友。
大一的時候她開始在一家便利店做兼職,而且一干就是18年。36歲的她,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對象,在別人眼中成為異類。她的整個生活都圍繞著便利店,白天在便利店工作,晚上好好休息為了第二天更好地去便利店工作。在便利店里,她感覺自己成為世界的齒輪;在便利店里,她盡量模仿別人的語氣、穿衣的品牌,以便顯得像個正常人。后來另一個“異類”白羽出現,他倆假裝同居,白羽建議她另找工作,但就在面試途中,經過一個便利店,她自動融入了店員的角色,感覺自己還是屬于便利店。
文中金句:
所有人都在扮演心目中的‘普通人’這種虛構的生物。跟便利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扮演‘店員’這種虛構生活是相同的道理。
便利店是強制正常化的場所,所以你很快就會被修好的。
人生完蛋啦。那樣子沒救了。根本就是社會的負擔。一個正常人,要么工作,要么家庭,總得做好一件事。歸屬于社會才是人的義務啊。
一個正常的人啊,最大的興趣就是批判不正常的人了。
我明明沒給任何人添麻煩,只不過因為我是少數派,所有人就能輕易地強奸我的人生。
正常的世界是非常強硬的,它會靜靜地排除掉異類。不夠正經的人都會被處理掉。原來如此,怪不得我必須接受治療。假如治不好,就會被正常人排除掉。家人為什么那么急著治好我,如今總算有點理解了。
在我看來,歧視者分為兩種人,一種人是內心存在表達歧視觀念的沖動 與欲望,而另一種人則是把某處聽來的話現學現賣,不經思考就吐出一連串歧視用語。
現在組成“我”的成分,幾乎都來自我身邊的人。三成來自泉小姐,三成來自菅原小姐,二成來自店長,其余的部分來自半年前辭職的佐佐木、一年前都還在做領班的岡崎等。從過去共事的他人身上吸收而來的東西,組成了“我”。?
十八年來,“店長”的形象不停變換,而店卻常在。盡管每一個人都截然不同,但將所有人合并起來,就仿佛組成了一頭活生生的動物。
我在身為人之前,首先是個便利店店員。哪怕我是個異樣的人,哪怕吃不飽飯暴尸荒野,我也沒辦法逃避這個事實。我的全部細胞,都是為便利店而存在的。
你明明討厭別人干涉自己的人生,還偏要選擇這種在乎他人看法的生活方式嗎?
那些正面對世界宣戰,為了贏得自由而奉獻一生的人,我覺得他們至少對這份痛苦是誠實的。
做一個忠于自己的“異類”,即使“痛苦”,也是快樂的。
剛開始閱讀本書屬于好奇心,原以為會像《解憂雜貨鋪》一樣的故事,沒想到,卻很不同,更多是通過古倉惠子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活動,展示社會中的對于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社會生活, 比如古倉小姐和白羽先生的人生態度會令人心生不適、敬而遠之,但它確實反映了一個群體真實的生活狀態。很多人是幸運的,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積極的奮斗動力。但同樣也有相當數量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如本書男女主角般放棄了正常的社會生活。
女主惠子,三十六歲,至今未婚,大學畢業后沒有就業,選擇在便利店打工,一做就是十八年,店長換了八任,她也沒有成為店長,就一直心滿意足做兼職。生活簡單,獨自租一個小公寓,沒有很多存款,每天都吃便利店剩下的臨保食品。沒有談過戀愛,也沒有想過結婚,沒有打算買房子,沒有什么想要堅守的東西,沒有過濃的自我意識,就想這樣一直這樣在便利店做下去。
這樣的人是異類嗎?是少數派嗎?性格奇怪,根據書中的描述可能是智商問題,也可能是情商問題,無從得知,她的親朋好友總是試圖改變她、治療她。他們有很多世俗的理念去說服她,自體虛弱的男主一直攻擊她,可是她也沒有反駁,她沒有什么理念和生活哲學,她只是想一直過這樣的生活。
她沒有混日子,她一直很喜歡這份兼職的工作,在便利店做得心應手,充滿幸福感,甚至在工作中獲得了心流。為了第二天獲得最佳上班狀態,她前一天晚上總是很早就睡覺,以補充體力。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前臺,一輩子只想做前臺;一個掃地的阿姨,一輩子只喜歡掃地。沒有更進一步的目標,每天開心滿足,說出來都十分的不可思議。這樣的人生難道就不被允許嗎?
眾人面對奇怪的事物,都會無所顧忌地一腳踏入,都覺得自己有查清其中緣由的權利。在書中女主古倉惠子,她就是個可能不太正常的普通“無用之人”,男主強調她的無用,子宮已經衰老,姿色都不足以給男人解決性欲。他說:“在繩文時代,對村子沒用的人,是沒有隱私的,所有人都可以隨隨便便來踐踏。你要么結婚生子,要么出去打獵賺錢,不選一條路去為村子做貢獻的人,就是異端。所以村子里的人想怎么干涉就怎么干涉。”
可什么樣的人生才算正常呢?如同上一次推薦的臺劇《俗女養成記》的一樣,沒有什么人生是一定要過的人生。
所幸生活在當今社會,我們可以按自己的心意選擇生活,互聯網也為我們帶來了大的便利,在日本還有一輩子宅居的人。無論選擇什么樣的生活都是值得被肯定。
不要拿“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因為你不是他人,也永遠達不到他人的標準。“他們”同樣達不到你的標準——也不想達到。一旦你明白,接受和相信這個簡單明了的真理,你的自悲感就會消失了。——馬爾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