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珞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當下”的概念一直都是模糊的,什么是當下?
我以為是我過去和未來的生活對我此刻狀態的影響,造就了所謂當下的這個我。
看完這本書之后,很顯然我的認識是相反的。書中所指的“當下”,是一種摒棄了過去和未來,只關注此刻的狀態,這種狀態大多處于“臨在”。
這本書的前四章我都看得很懵懂,基本屬于強迫閱讀,很多段落都要重復讀幾次才能理解。
即便如此,閱讀的過程還是不順暢,關于作者所要表達的當下的概念,我的理解還是很表面,很淺薄的。
書中很多地方都會讓讀者閉上眼睛,試著問自己一些問題,然后再做出解釋。
這種互動對于我這樣的讀者來說是很有效果的,可以讓我對作者所要表達的“臨在”的狀態有更實際的體會。
是的,生命的當下,是最有價值的。這個道理其實通俗易懂,只是要我們在生活中做到只關注當下,完全隔離過去與未來的影響,是一件極難做到的事。
比如,你曾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誤兩次,那么第三次在遇到同樣的事情時,難免會被前兩次的心理暗示所影響,而這種心理暗示恰恰就是“當下”的概念中需要我們剔除的對過去的思維。
事實上我們此刻的行為完全不受過去的影響,也不會對未來造成影響,所有我們以為的影響都是思維和時間在搗鬼。
當我們能夠做到書中所描寫的“臨在”狀態,或是更進一步將“臨在”的狀態保持為常態,那么所有的過去和未來都將消失,我們所擁有的只有當下,一個生命的時刻,而非生活的時間軌跡。
這樣的境界,我自認以目前的修行來說,我還差得太遠。
就我的凡身肉體,我還是個會被過往牽絆,被回憶沁染,被未來吸引,被現實困惑的小我,那個本質的我或是真正的自我,還需要在長久的生活體驗中慢慢的去尋覓和感受。
除了對我來說還算空靈的這些理念之外,這本書還給了我很多啟發。
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往往都會對過往和將來的結果衡量得失,這個衡量的過程又經常會忽略掉這件事本身的意義。
比如堅持讀書。
我想很多人都有無數次想要每周或每個月讀一本或幾本書的念頭,大多數人還為之一而再再而三的嘗試開始和堅持,然而絕大多數人又都在這樣的念頭里放棄。
每一次當你試圖把堅持讀書當成一個目標之后,會不會就有類似前車之鑒的心理暗示出現,你會不停的質問自己,這一次我能堅持下去嗎?
久而久之這個質問便成了你每一次放棄的讖言,似乎只要曾經有過一次放棄的經歷,那么之后的再多次堅持都逃不過無法堅持的命運。
我們會這樣寬慰自己:“大家都這樣,又不是我一個”,“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堅持不下去,能怎么樣?”,“讀書而已,不讀也不會怎么樣”……
這些聽起來很熟悉的話,都是我們忽略“當下”的意義的所在。
讀書本不是一件需要強制堅持的事,他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的體現,我們想要讀書,說明我們在尋求改變,或是試圖豐滿思想,或是想要內心的共鳴,或者只是單純的消遣生活。
之所以在堅持的問題上久攻不下,或許只是我們找錯了重點。
讀書的關鍵在于當下的領悟,并不在于數量和時間的鋪排,堅持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同時又是一個思維的控制,它與讀書沒有必然的聯系。
我們若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此刻的興趣和當下的領悟,那么讀書就是一點一滴當下的集成,是水到渠成的事,完全不需要前車之鑒的證實,更不需要思維強迫下的堅持。
《當下的力量》在當下,與我而言還是本需要深深領悟的書,書中的自我狀態和本質的境界,并不是讀完這260頁紙就能夠感受到的。
在生活的不同階段,這本書都是可以拿來一讀的。
即便不能得到開悟,給心靈一次洗禮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