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的結發(fā)妻子是劉頭眷的女兒,兩人相識于患難之中,劉夫人為拓跋珪生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子因為是長子,所以取名拓跋嗣,這個名字寄托了拓跋珪對他的無限期望。
劉夫人最早跟隨拓跋珪,又生有長子,加上管理內(nèi)政很有本領,因此很受拓跋珪的敬重。本來,劉夫人是最有希望成為皇后的,但是魏國有個祖?zhèn)鞯囊?guī)矩,將要被立為皇后的女子,必須親手澆鑄一個金人,如果能鑄成,則說明天命委托,可立為后,鑄不成,則沒有資格成為皇后。拓跋珪舉行隆重的儀式,請來高明的助手,協(xié)助劉夫人鑄金人,不知什么緣故,沒有成功,因此,劉夫人就失去了成為皇后的機會。
拓跋珪平定后燕后,搶來了后燕國主慕容寶的幼女,這位慕容氏美貌動人,舉止端莊大方,很受拓跋珪寵愛,劉夫人鑄金人失敗后,拓跋珪選中了慕容氏,為她舉行了儀式,慕容氏運氣很好,沒費什么勁兒,金人就鑄成了,很快就被立為皇后。
拓跋珪有很多兒子,他認為最有能力繼承自己事業(yè)的,還是拓跋嗣,他又擔心劉夫人將來當了太后扶植外戚,會把持朝政,于是,他想了一個有效又殘忍的辦法。
拓跋珪在上朝時,宣布了一條規(guī)定:今后,魏宮里立太子時,先要殺死太子的母親。說完,又宣布了一條具體的詔令:立皇長子拓跋嗣為太子,同時,賜劉夫人即日自盡。
拓跋嗣驚呆了,他跪到在父親面前,痛哭失聲,請求父親不要殺掉自己的母親,請父親另立別人為太子。拓跋珪冷靜地拒絕了他,說:“過去漢武帝準備立其子劉弗陵而殺死其母鉤弋夫人,為的就是不讓后宮婦人參與國家大事,致使外戚亂證。你要繼承皇統(tǒng),所以我效法漢武帝,為你做長久的考慮。”從此,這條規(guī)定就在北魏沿用下來,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孝文帝時才取消。
拓跋嗣因為自己被立為太子,反使母親慘遭殺害,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他晝夜啼哭,不肯吃飯也不肯睡覺,直到劉夫人被安葬后,仍然啼哭不止。拓跋珪知道后非常生氣,派人去召拓跋嗣,準備狠狠打他一頓,拓跋嗣因為傷心過度,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并不猶豫,馬上就要去見拓跋珪。
左右侍從拉住勸他說:“如果殿下是真孝順,就應該替皇帝陛下想想后果,俗話說,孝子對待父親的打罵,小則接受,大則逃跑。現(xiàn)在陛下是盛怒之下,誰知道會做出什么事情來,縱然殿下您不怕死,但如果真被陛下打死了,天下人都會責備他,說他不慈愛,難道殿下愿意自己的父親背上這種壞名聲嗎?依我們看,殿下不如先躲出去,等皇帝陛下息怒了,再回來賠罪不遲。”拓跋嗣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帶著手下人車路頭、王洛兒兩人微服逃走了。
拓跋珪本就在服食寒食散,時間一長藥性發(fā)作,他的性情變得急躁煩悶,喜怒無常。太子逃走后,拓跋珪心情更是不好,他失去了結發(fā)妻子,又失去了心愛的兒子,病情更加嚴重。
拓跋珪或者幾天不吃飯,或者整夜不睡覺,追憶感懷自己一生的得失攻敗,不停地自言自語。每當文武百官上千啟奏國事,他都會想起他們過去的錯誤和罪過,將其殺掉,其余的人,或者面色稍變,或者呼吸不勻,或步履不穩(wěn),他都認為是心中有鬼、居心不良,往往親手將他們刺死。
朝廷中人人覺得朝不保夕,文武百官茍且偷安,根本不考慮互相監(jiān)督勤政的事情,國內(nèi)強盜公然犯案,大街小巷行人稀少。拓跋珪也意識到了情況不妙,但已無力改進。
當初,拓跋珪前往賀蘭部時,見到自己母親賀太后的妹妹非常美麗,便對母親說想納她為妾。賀太后制止說:“不行,她太美了,一定有不好的地方,何況她已經(jīng)有了丈夫,不可強奪。”
拓跋珪不肯放手,秘密地派人將她的丈夫殺掉,把她迎娶進宮,生下了清河王拓跋紹。拓跋紹兇狠無賴,喜歡在大街小巷游逛,以搶劫行人、剝光別人衣服為樂,儼然就是京城一霸。拓跋珪氣得火冒三丈,把他暴揍一頓,又吊在井里懲罰他,奄奄一息的時候才放他出來。經(jīng)過這次教訓,拓跋紹表面上老實了很多,心里卻對父親異常仇恨。
這一天,拓跋珪偶然來到后宮,看見了賀氏,覺得不順眼,就狠狠地打了一頓,并叫人關起來,說:“讓她活不過今天!”但過了一會,拓跋珪吃了晚飯,又把這事給忘了。
賀氏以為自己死定了,等到天黑拓跋珪還未動手,便偷偷地讓侍從找到拓跋紹,讓他想辦法救自己。
十六歲的拓跋紹本就痛恨父親,當天夜里就與帳下武士及宦官等人員聯(lián)絡謀劃,跳墻進入宮中,來到天安殿。拓跋珪驚醒坐起,一摸弓箭腰刀都不在了,于是被兒子拓跋紹殺死,終年三十九歲。
到了第二天中午,宮門還沒有打開,拓跋紹謊稱奉詔書,把文武百官集合在端門之前,面向北方而立。拓跋紹從門縫中對大家說:“我有叔父,也有哥哥,你們打算聽誰的?”
眾人大驚失色,一時間都愣住了,沒有一個回答的,過來許久,南平公長孫嵩等說:“擁護大王。”眾人這才知道拓跋珪已死,但是又不知道死的原因,沒有人膽敢出聲,只有陰平公拓跋烈放聲大哭,轉(zhuǎn)身離去。
一時間,從朝廷到民間,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肥如侯賀護點起警報的烽火,賀蘭部的人紛紛趕來,其他那些部落也都各自把部隊集合在一起。拓跋紹聽說人心不穩(wěn),便拿出大量的綢緞布匹,分別賞賜給王公官員,希望能夠收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