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多變的,也是神奇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四十多年前一位出生在偏僻鄉村的女孩背著個花書包開始了小學生涯,她看到老師在講臺上的娓娓道來和講課的風范,小小的心田里就暗暗發誓要長成一棵開滿知識花朵的長青樹,將來也要做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四十多年后當年那個小女孩成了城市里一所小學的校長。當初的夢想早就成了現實,做一名小學校長身上的擔子和壓力是可想而知,學校的全面工作方方面面都要管到位,可以說校長就是一所學校的大管家。四年前組織上將這位女校長調到城鄉結合部的一所小學做了當家人,這所學校在當時幾乎名不見經傳,上任后這位叫杜鳳巧的女校長對學校的師生狀況進了細致的調研,然后召集全體班子成員進行熱烈的大討論,最后形成適合學校和學生發展的獨特教育體系。
杜鳳巧清楚地知道學校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來自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庭,這些孩子除了在課堂上學習處,回到家幾乎是無人管教。經過長時間的思考,這位具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女校長大膽地顛覆了傳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育模式,及時調整適應每個學生全方位發展的教育體系。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為了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杜鳳巧經常組織教師到外地名校學習取經,同時還把行業中有影響的教師請到學校講學和指導。有了過硬的師資力量,學校便緊緊圍繞“自主學習,構建高校課堂,突出學習中心,實行“預習,展示,反饋”課堂模式,讓學生更多地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世界,杜風巧和她的同事們全身心地尋找適應本校學生發展的主觀能動之源泉,讓其迸發出滾滾之洪流,全面打開吸納知識海洋的閘口,讓孩子們在放開手腳暢游,享受求知渴望帶來的無盡喜悅。
具有十多年教齡的潘海燕是一名數學老師,她說數學課是比較枯燥無味,在數字和符號中演變,各種公式都要死記硬背幾乎無捷徑可走。潘海燕大膽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把單調的說教變成演示和剖析,以點帶面觸類旁通。讓一個個數字和各種字母符合的關聯系和相仿性進行相融相通,把枯燥的數學課變成了互動的解難答疑討論會。
同樣具有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蔡紅干更是一個教學能手,她在語文教學中善于用故事會,情景劇等模式,自己和學生共同擔任文中的角色,進行有趣的表演和互動,讓學生在快樂和愉悅中就讀懂了課文,輕輕松松地把語文學得越來越好。
創新永遠是教育的靈魂,六年級的柏湘湘是一位十二歲的女孩,這位小姑娘的作文很好,她說要把作文寫好主要靠多讀書,多積累,多觀察,她只要看到優美的句子都會記在小本上子,她也會模仿好的范文進行寫作,她在模仿中也會加入自己的東西,最后形成主題鮮明,語言優美的好文章。
這個叫柏湘湘的小學生心中對老師的語文教學和數學教學有自已獨特的見解,這種見解也影響著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大裂變,她說語文老師的情景教育和語言的風趣使學生喜歡,而數學教學中的枯燥特別是下午數學課時,有的學生卻走了神有打磕睡的感覺,她希望老師在教數學裸時能適時講個小故事,增加同學們的興趣感。
柏湘湘的內心想法很快就被一位叫羊翠的老師知道了,這位既是辦公室主任又是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的教育工作者把孩子的想法和其他老師進行了深層次的研討,最后創新地調整了課堂排課的程式,上午多排一些數學課并讓老師盡量在教學中加上與數學有關的典故以及數學家的小故事,這種把孩子們的想法及時變成創新的教案極大地尊重了他們內心渴求知識的想法。水到渠成的教育理念平穩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在這一點上分管教學教研的副校長陳金平深有感觸,他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永遠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不變方針。
在寫本文時飄逝的流星專程到這個城鄉子弟學校走了一程,這個學校有很多留守孩子,面對這些特殊群體,學校里的老師都有兩個角色,那就是教學上是老師,生活上是父母,老師們雖然工作量增大了不少,但心中卻始終裝著孩子的一切,這種情愫是博大無私的,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會留下美好的記憶。
學校每天中午有二百多個孩子吃飯,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長陳匯馨深感責任重大,她從每個環節抓起,確保孩子吃上可口衛生的飯菜,一位二年級的小學生說自己在學校里吃的飯菜比家里做的很好,杜風巧校長除了開會出差每天中午都和孩子們一起吃飯。杜校長說孩子們的安全很重要,學校每天中午都會安排老師值班,負責孩子們的午飯和午休,讓孩子們感受家的溫情和父母般的關愛。
王翠芳是一位進城務工人員,兩年前與丈夫離婚,女兒隨自己生活,每天早晨她把女兒送到學校,女兒中午在學校搭伙,可到放晚學時因自己收工時間遲總不能按時接孩子,這種糾結和無奈多次讓她有放棄打工專門帶孩子的想法,可轉頭一想如果不打工家里就沒有生活來源,真是進退兩難。
同樣面對好多留守孩子放晚學不能被按時接走并且存在安全隱患的難題也困擾著校領導班子,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們首開教育界的先河,多方協調在學校對面建成了一個響亮名子的“放學來吧“,這樣那些放學不能被接走的孩子終于有了第二個家。為了確保這些學生的安全校領導吳彬帶頭值班,和孩子們一同度過這段等待時光,現在好多教職員工都加入了來吧,孩子們都親切地稱這些可愛的人為“來吧里的爸媽”!
晚上七點多鐘,那位叫王翠芳的母親在“放學來吧”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讀課外書籍,還有老師在照看,這位含辛茹苦的母親感動得淚流滿面,學校及時地解決了后顧之憂,這一善舉也拯救一個單親家庭的快樂和幸福,這位母親的微笑也是對付出辛勤勞動的”來吧爸媽”的最好回報!世界之大唯有母親和老師的愛是完美無暇的在這里得到了彰顯。
教書育人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用擔當和責任不斷地去創新教育方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進步和收獲,同時更需要一支作風正,業務硬愛崗敬業的隊伍。以校為家的杜風巧,視學生為親人的吳彬,舍小家為大家的羊翠,教研教學能手陳金平,后勤保障新楷模陳匯馨,默默無聞爭奉獻的孫建群,徐勇,成建,徐紅等一大批教職員工都是這個大家庭里可敬可愛的挑李播種者。
迎風逆變,巧手書寫春華秋實,春暉咉照桃李艷,教苑人生吐芳華,黃海之濱的登瀛小學以敢于攀登高峰贏得世界的博大胸懷,迎接屬于自己的壯美明天,一遍秋色收獲時,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