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的鋒刃不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路困難重重。
《刀鋒》這本書都看了兩遍,也沒能明白作者為何把書名號命名為《刀鋒》,直到再次閱讀第六章之后,似乎有點理解了。
作者也提醒讀者,到第六章時他的小說的故事主線已經差不多結束,讀者可以跳過這一章,同時作者還強調,如果沒有這次和拉里的交談,他也不會寫這本小說。可見第六章對小說所揭示的主題非常關鍵。
拉里幫助格雷解除疼痛,戰勝內心的恐懼,這里所說的恐懼是指對死亡的恐懼,也指對生的恐懼。而恐懼是人類最不易擺脫的性情。
拉力說他去印度是因為想休息一段時間。他一直在刻苦讀書,想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
在這個過程中,他還當過艙面水手。還想體驗一下當艙面水手的生活。每當拉里在精神上吸收的營養達到飽和狀態時,每當他將目前能吸收的東西都吸收掉以后,他就會發現做這種活兒是最有用的。
曾經他瘋狂的迷戀飛機,他想學開飛機。他比同齡人要高一些,16歲的時候能像18歲的人那么高了,17歲那年他就在法國開飛機了。他喜歡飛行,讓他飛行在云朵之上,云朵在它下面,就像大群大群的綿羊。他覺得無比舒服。
在戰爭期間,他親眼看到死亡的人,那情景讓他的心中充滿了羞恥。剛才那個人還活潑亂跳,現在成了一塊殘破的肉,瞧上去就像從來沒有活過。讓他傷心的事,他們看上去是那么微不足道,沒有尊嚴,就像一個個牽線木偶被演出經理人把垃圾一樣丟掉。
戰爭中的罪惡讓她崩潰了。他一直在問自己,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活的意義又是什么?他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為何會有邪惡存在。
他的這些問題不知道該向誰去求助,于是他開始亂翻書。
如果創造世界的是一個盡善盡美全能的上帝,那他為何要創造惡?
人通過戰勝其心中的惡念,抵制誘惑將痛苦悲傷和不幸視作上帝給予他的以洗禮他的罪惡的考驗,最后就有可能配得上接受他的恩賜。
靈魂輪回說認為人是我們自身的罪惡,是容易的,只需要一點勇氣就可以,但難以忍受的是降臨在別人身上的,從表面上看往往是不應該讓他們承受的罪惡。
根據吠檀多教義:人的終極目標是擺脫重生的羈絆,實現自我的救贖。
在近代,有些印度圣人確定人類存在弱點,承認可以通過愛和行善讓自己獲得拯救,但他們也從未否認過最高貴的方法——通過知識,因為知識的工具是人類最珍貴的官能——他的理智。
一位名叫甘尼許的瑜伽修行者。他試圖讓人們從自我、強烈的情欲和感官享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們可以通過平靜、約束、自我克制和順從,通過堅定的信念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獲得自身的解放。要想獲得拯救,遁世是沒有必要的,只要摒棄自我即可。他說做事時不考慮個人利益,能夠凈化心靈責任是一種機會,能夠讓孤立的自我沉默。普通的錯誤合為一體。
當拉里在印度小鎮的靜修處獲得肉體和精神的合一時,他感受到那種強烈的平靜、喜悅、自信。與自己同而是讓他入世,愛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為了書本身去愛他們是為了愛恨在事物之中的無限去愛他們什么樣的生活,他都愿意接受,無論它有多么苦痛和悲哀,他覺得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活著,才能滿足他的渴望、他的經歷和他的好奇心。當你斷定某種事情必定發生時,最合適的說法就是在不利的條件下盡力而為。
靠什么生活呢?靠平靜、克制、熱情、無私和節欲,因為禁欲能夠大大增強精神力量。人類為其設定的最偉大的理想就是自我完善。
最后拉里放棄了他那每年3000美元的補助金,他認為錢對他來說意味著束縛。
他最后想通了,一個人必須適應環境,必須找到工作,他打算到汽車修理廠找個活兒干,因為在機械這方面,他很在行。同時他喜歡體力勞動,每當他的腦子里裝滿知識,他就從事一段時間的體力勞動,能夠讓他的精力變得更加充沛。
拉里在追尋的道路上實現了自我完善,他積極入世,用愛生活。